视频加载中...
11月20日,陈建斌导演的处女作电影《一个勺子》终于在全国上映了。 《一个勺子》还未公映就两次成为新闻头条。先是在去年金马奖上陈建斌三次登台领奖;后是主创之一因吸毒被禁演,连带未上映的电影进行重大修改。令人惊叹的是经历重大修改,电影仍然叙事流畅。笔者参加北京百老汇电影中心的第一场点映,观众沉浸在剧情当中,以致电影高潮时,放映厅内一片寂静,让人想起上世纪80年代观众才有的专注。 《一个勺子》的故事完整离不开陈建斌导演的用心。与这些年热映的一些国产商业片叙事的一些缺陷相比,与自2002年大片元年以来商业电影普遍“讲不好故事”相比,《一个勺子》讲故事的水平确实高了许多。 2002年以来,中国商业电影“讲不好故事”几成惯例。早期影评人假定这与中国缺乏大片的制作经验有关。但电影市场长期的忍耐与宽容,也没有换来讲不好故事大片的胜利。大概在2011年前后,中国大片走入低谷。这之后市场上兴起小清新电影与《泰囧》式喜剧。 中国社会事实上已进入精神需求的时代。小康社会的本义就表明人们不再缺吃少穿。同时,现代社会的工作生活压力需要宣泄渠道,电影娱乐就是在这一背景下重新走入人们的生活。然而中国商业电影,其中常见的叙事逻辑断裂不可能拉回成熟的观众,而现在坐在电影院中的年轻人,他们第一需要的是电影院中的社交空间与放松。 如此,一部电影的惊人票房往往引起影评人的诧异。持续经年的批判不能得到市场的回应,研究者开始将之归结于市场的不成熟,“观众接受了,也就只能这样!”“现在还是商业电影的初始发展阶段。”有人还提出“网生代”概念来解读观众浅薄的时代性。我看这件事也不能苛责观众,因为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稀缺相同,一样会引起“饥不择食”。 中国家电市场在上世纪80年代也经历过一场空前繁荣。那时,洗衣机、冰箱无论其质量如何,都成为抢手货。一天,海尔厂长张瑞敏用大锤砸烂了存在质量缺陷的冰箱。当时这一行为可以说是惊世骇俗,但最终海尔因其质量成长为世界级的家电制造商,而当时一时兴旺的其他冰箱厂如今90%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如同先行一步的家电市场化一样,中国商业电影在重复类似的经历。但今日的商业电影制造商似乎缺少张瑞敏的远见卓识。要知道,电影市场也是市场,它充满风险,先赚的钱,明天也许就会赔光。古人早就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此,笔者希望不讲故事、讲不好故事的商业电影制造商尽快转行,或者从现在起把讲好故事作为基本的商业道德,只有如此,才能基业长青。(刘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