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我们的教育应该有更终极的目标——让每个孩子成为幸福完整的人,每个生命成为最好的自己,让社会更加和谐,使人类走向崇高】 2015年是注定要载入中国科学发展史的一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实现了中国本土科学成果在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的零的突破,点燃了无数科研与教育工作者的激情。 然而,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有更清醒的认识:“诺奖”不是我们真正的目标,真正的目标应该是让每个孩子成为幸福完整的人,让每个生命成为最好的自己。我们更应思考:教育该如何变革,才能使“诺奖”的数量与中国的人口数量、与发展水平相匹配,才能培养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所需要的创新型思维? 首先,要给予一把钥匙——保护好奇心。好奇心是打开未知世界之门的钥匙。有人曾经请教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您的治学之道对您在物理科学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起了什么作用?李政道的回答很简单:学问,学问,要学“问”。只学“答”,不学“问”,非“学问”。好奇心是人的天性。父母和老师对学生各种稀奇古怪、幼稚可笑的问题,要有足够的耐心,要学会与孩子一起去探索、寻求答案。我们的教育,应该让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养成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其次,要爱惜每片绿叶——尊重差异性。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个体。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潜力与可能。如果用一个标准、一张试卷去评价所有的人,世界就不再色彩斑斓。好的教育应该给每个人最大的发展空间,帮助每个人发现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整齐划一的教育,分数至上的学校,永远不会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我们的教育,应该给学生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多选择的自由。 再次,要怀抱一个太阳——树立自信心。自信的心灵是人生的太阳,能给人带去源源不绝的温暖和能量。正如屠呦呦,她在中小学的学业成就并不是最优秀的,从事科学研究之后,也是所谓的“三无”科学家,无留学经历,无博士学位,无院士名号,连高级职称都是很晚评上的。但是,她从不自卑,更没有自弃。我们的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心,应该鼓励学生向未知的世界挑战,向自己的潜能挑战,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享受战胜困难与战胜自我的感觉。 最后,要咬定一座青山——培养意志力。“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这首诗里所描述的坚韧意志品质,对于科学研究具有特别意义,急功近利、心浮气躁,不可能有所成就。在研究青蒿素的过程中,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成员筛选了2000余个中草药方,整理出了640种抗疟药方集,经历了190次失败之后才在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我们的教育,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让学生学会顽强地应对困难,永不言败,永不放弃。 好的教育,并不惧怕考试,关键是考什么。我们的教育应该有更终极的目标——让每个孩子成为幸福完整的人,让每个生命成为最好的自己,让社会更加和谐,使人类走向崇高。只要我们朝着这个目标,不断改进教育,“诺奖”就会成为不期而至的“额外的奖赏”。 (作者为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