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记协 > 传媒人物> 正文

赵启正:优秀记者都是用功人

2015-10-30 15:59:37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作者: 章红雨
视频加载中...

对新闻记者来说,赵启正不是陌生的。在以往两会全国政协新闻发布会上,赵启正的“博闻强识”“幽默直率”“百问不倒”,给两会记者留下深刻印象。

10月21日,赵启正来到央视就其新近出版的《直面媒体20年:赵启正答中外记者问》(新世界出版社出版)一书录制《读书》节目。在央视化妆间,赵启正的一句“长得难看,添麻烦了”的自我调侃,逗得包括《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在内的人都笑了。

赵启正做过国务院新闻办主任、4届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用《读书》节目主持人李潘的话说,“他很喜欢和记者打交道,他打了20年的交道,越打越开心,打出了心得。”那么对于如何成为优秀记者的话题,赵启正的心得有哪些呢?在录制节目间隙,赵启正见缝插针地回答了记者关心的问题。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您曾经是“中国第一新闻官”,在新闻记者群体中有着很高的知名度。请问您比较喜欢哪一类记者?

赵启正:我喜欢提问尖锐的记者——尖锐问题往往是公众最关注或急需答疑解惑的问题,这说明他(她)在思考。以前我接受采访时,如果时间充裕,我会拿些问题去和记者交流,可以发现他们是否做足了准备工作,是否在思考。记者必须要做功课,了解新闻发布会的背景、主题,找出自己能发挥特长的提问,中国需要善于思考的记者。我觉得参加一个新闻发布会,不做专门的准备,临阵灵机一动就提问题,会辜负得到的提问机会,用两天的时间准备并不算多。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可是,有的受访对象,比如新闻发言人不太愿意让记者提尖锐的问题,认为是不友好、是挑衅。对此您怎么看?

赵启正:记者不是你的部下,你不能命令。记者不是你的学生,你不能教。记者不是你的敌人,他提的问题尖锐,是职业要求。记者不是你的朋友,你不能违背你的职责,任性地回答问题。记者提问题时,是我的挑战者,我是应战者,我要回答,我可能被问得下不来台,但是我能理解。我不会注意你的态度多么尖锐和挑刺,我只注意你的内容。如果谁问倒我,我就感激谁。因为这激励我,我得用功。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您认为什么样的发问是比较出彩的呢?记者提出失败问题的原因在哪里?

赵启正:比如在一次全国政协新闻发布会上,有一位大媒体记者被点名之后,她问了和上一位一样的问题,后来她解释说,她一心举手,没有听上一问题和我的回答。又有一位地方媒体的记者问,全国政协有多少女委员?其实网上一查便知,他浪费了这个他一生难逢的宝贵机会!

还有一个例子,1990年代初期。有位泰国政要到上海访问,再去北京访问。有位记者开口问道,“您到中国有什么感想?”这是一个不及格的问题。应该怎么问呢?比如“您最近在贵国议会上提出要促进提升两国贸易额度,您认为如今中泰贸易有哪些障碍因素急需改进?”

当然,也有许多用功的记者,也有很精彩的发问,甚至会提出当天刚刚发生的事件的有关问题。失败的提问,多数不是聪明不聪明的原因,而是事先准备不足或者基础知识不够。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作为有着多年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经历的人,您曾说过记者和发言人应该是双赢的,对此怎么理解?

赵启正:新闻发布会前,我要有所准备、有所调研。每天,国内外新闻、要闻我一定要看,甚至于做笔记、做摘要、做文件夹,还要去相关部门单位做调研。我很希望记者能在新闻发布会上问出好问题——就是那些被大众、被国内外媒体所关心的问题,一场新闻发布会,就像打一场网球,球发得好,我接得才能漂亮。球发得太无味道,甚至出了界(就像问政协女委员有多少),打回去也不会精彩。我希望发言人和记者都用功,我们要双赢。双赢的发布会才是成功的发布会。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您喜欢善于拼抢的新闻记者,这是真的吗?

赵启正:在对外开放场合,与国外记者相比,有些国内记者竞争性弱,“太谦虚”!争抢是记者敬业的表现,这是我们应该树立的观念。无论遇到怎样重量级的采访对象,都应该去争抢采访的机会,不要担心别人的看法或者在意其助手的阻拦。因为那是你的工作,你应该这样做。

中国新闻记者竞争性弱的原因,还是因为事先准备不足或者基础知识不够。可能我们培养的学生新闻专业知识功底比较好,但重要的不仅是将新闻学的功底发挥出来,而且还需要下学业之外的功夫,不是“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吗!比如,怎样和不同的采访对象交流,如何去挖掘采访对象的深层思想等。记者是社会观察家和对话者外加半个新闻以外的某专业的半个专家,要求不低哟!(章红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