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记协 > 传媒动向> 正文

新华网媒体融合之道:融合发展背景下的采编流程变革

2015-08-21 11:38:17 来源:中国网信网 作者:
视频加载中...

 新华网超级编辑部。(中国网信网 郭洋摄)

中国网信网报道(申丽)透过新华网的玻璃大门,轮轴-轮辐结构的超级编辑部直观可见,这可以说是新华网媒体融合理念的集中外化。从物理空间上工位的调整我们隐约看到了新华网为适应传播生态剧烈变化而进行的大刀阔斧的改革。通过对新华网副总裁汪金福的专访我们对新华网的媒体融合工作有了深入的了解。

没有流程变革,媒体融合就可能貌合神离

汪金福认为:“融合发展是化学反应而不是物理反应。融合的题中之意就是各种要素的有机交融、是各种资源的充分共享,因此对采编流程的重塑再造,是深度融合的前提和内在需求。”

据汪金福介绍,去年下半年以来,新华网以构建超级编辑部为抓手,以一次采集、N次加工、梯次生成、多元发布为目标,对采编组织架构、产品制作流程、组织指挥体系进行全方位改造。在物理空间上,新华网打破部门分割,构建轮轴、轮辐式一体化指挥体系。过去新华网不同的编辑部门被划分到不同的工作平面,有的甚至都不在一个办公区域,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新的办公空间完全按改变了这一格局,整个平面遵循自由、平等、开放的理念全部打通,从物理上打破了介质壁垒。整个空间既没有部门办公室,也没有严格的技术区分,而是以超级指挥台为轴心,以信息采集,产品策划、集成发布、社交网络等为轮辐向外辐射,初步形成覆盖全网各业务形态的一体化报道策划组织指挥体系。同时,超级编辑部将技术与内容、文字与图片视频、PC端与移动端融为一体,按照产品属性梯次排列。过去,新华网的每一个部门、甚至每一个编辑都要独立完成选稿、编辑、发稿全流程,大量采编人员沦为新闻信息搬运工,同时重复劳动和页面重稿现象时有发生,发稿节点过多也给报道安全埋下隐患。新华网在此次构建超级编辑部的探索中,将信息采集、产品加工、集成发布三个环节完全分离,初步实现了信息自动化多源采集,集中精力打造原创提成内容品质,按互联网发展规律多元生成,梯次发布。

在组织架构上,新华网对传统部门设置进行调整的出发点一是顺应采编发流程再造的需要,为新的流程提供支撑;二是适应移动化和数据化趋势,在内容建设方面突出“移动引领”战略,奠定新华网在数据新闻领域的行业领先地位。同时,新华网通过超级指挥台对形态产品、各介质终端实行一体化组织指挥,新华网的五位副主编分别对应移动化、视频化、社交化和信息化业务,不再按传统模式分管具体部门。

移动战略不能只是转场而不转型

现在提到新媒体,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两微一端”,似乎不开发一个新闻客户端就不懂新媒体,甚至有人认为,PC已经成为传统媒体了,手机才是新媒体。“新媒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没有边界,跨界、跨平台、跨终端,从电脑到手机,只是传播形态发生了变化,本质没有变。从现在的情况看,微信目前风头正劲,微博显然风光不再了,而新闻各客户端千端一面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移动端的变化就是各领风骚三五年。”汪金福如是说。

新华网的移动转型就是将PC端内容想尽一切办法转向移动端,面向的不仅是手机客户端,今后还将面向更智能、更便捷、更流畅的新终端。

据汪金福介绍,目前新华网的移动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新华网桌面端改版过程中,对手机新华网同步进行改版,采用瀑布流技术手段,将新华网从“桌面上”移动到“手指间”,网民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可以便捷浏览新华网所有页面,还能通过二维码等接口直接访问感兴趣的内容,轻松实现在社交平台的传播和分享;二是通过实施移动媒体“矩阵战略”,积极抢占移动互联网入口,倾力打造“新华炫闻”、4G入口等移动媒体产品矩阵和自由可控的入口平台;三是通过思客这个“媒体+智库”平台,将PGC(专业生产内容)与UGC(用户生产内容)、线上与线下有机融合起来;四是顺应新闻阅读移动化、个性化、社交化的趋势,推出微视频、动新闻和时空新闻产品,并超前布局国内无人机新闻报道领域,以多维视角采集新闻,建立重大突发事件的无人机新闻采集和传播机制。此外,具有新华网特色的数据融合产品已经形成了较好的品牌影响力和传播效果。

汪金福认为,在传媒产品竞争激烈的今天,“用户”代替了“受众”,他们有更多的选择,也更加的挑剔,因此新华网的产品不仅注重给用户提供想要的内容,也力争把体验做到极致,让用户们易于接受,便于参与、乐于分享与传播。新华网不仅仅满足于将内容推出去,还立足于将用户圈进来。你的东西用户不待见,留不住用户,价值在哪呢?互联网竞争,终究会体现在用户规模上,谁的用户多,谁就能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