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一档省级新闻栏目的所有人员当中,谁的名字会被大家深深地记住?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地回答:主持人。然而,作为一名记者,余云却在许多观众的心里,成为看到《1818黄金眼》这档著名电视民生栏目时第一个想到的人。刚刚过去的2011年,这名年轻的女记者,以期深入基层采访的优秀作品,在浙江省广电集团内获得两个一等奖,随后又获得全省“走转改”活动优秀作品奖和先进个人奖。 获奖之后,余云在微博上发了这么一句话:终于知道“拿奖拿到手软”是什么感觉。看似自我调侃的背后,是这位青年记者兢兢业业的付出。单位同事给余云算了算,去年一年,三分之二时间在出差,另外三分之一的时间,不是在办公室的电脑前敲打键盘写稿子,就是在编辑机房加班加点剪片子。谈起这位优秀女记者,浙江广电集团总编辑程蔚东怜爱地说:“一段时间没见,忽然见到余云,真让人心疼——一个女孩子怎么把自己变得又黑又瘦!”这种心疼中的肯定,令人闻之动容。 刻画一个好的人物,要让彼此走进对方的心里 浙江省广电集团民生休闲频道的《1818黄金眼》,是一档以舆论监督为主的专栏。在这样的专栏里如何做“走基层”文章的确费思量。频道总监陈立波说:余云是个“偏才”,她在做报道时总会有自己的一套。看看余云采写的基层蹲点报道——《北林垟山民的专属司机》,你会感觉此言不虚。 专题报道《北林垟山民的专属司机》,用了纪录片手法,表现一位老党员、老司机在温州山区公交线路几十年默默奉献的事迹,平实的镜头讲述平凡而感人的故事。为了拍好这组报道,余云真是“豁”出去了。温州瓯海北林垟距离县城20多公里山路,拍摄期间,余云每天跟着司机老刘,来回开八趟。要知道,单趟的弯道就有103个,一开始,余云和同事转得直想吐。而老刘每天早上5点半从山上发车,余云只好住在山上的村民家里,和一位女同事两人挤一张不足1.2米的小床,然后每天早上4点起床。正是这样的“朝夕相处”,让老刘从心里把余云当成了朋友。直到现在,老刘还经常会给余云打电话:“小余啊,什么时候来温州啊!工作可别这么辛苦啊!” 在报道结束后,余云这样总结过:“刻画一个好的人物,要让彼此走进对方的心里。老刘是我朋友,他也把我当朋友,所以他会跟我分享心里的喜怒哀乐,他会表达他坚守温州最艰难的山区线路十年的信念所在。他才会给我那么多意外的惊喜,比如,偷偷买了两块毛巾,让老婆配合着唱起了他老家的豫剧名段《朝阳沟》:‘有什么苦来怕什么难,我坚决在农村干它一百年’。这一幕,当时我哭了,写稿的时候哭了,剪片的时候哭了,审片的时候又哭了。不哭,就不会有这篇报道。”单位同事几乎都见过余云一边剪片一边哭的“怂样”。这基层,真是“走”到余云的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