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记协 > 传媒期刊> 正文

传统媒体会老无所依吗

2012-03-06 16:48:16 来源: 人民网-传媒频道 作者: 肖锋
视频加载中...

《传媒》杂志供稿

经常被问及最近在看什么书,还时常有大学生让我推荐好书。这是个尴尬时刻,因为我正在阅读的书的确不多,奢谈推荐;这是个惭愧时刻,作为传媒人不读书不堪当此职。

但我以为,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状况。我们买书成捆,但读书寥寥。

按摩尔定律,未来十年人类有望将2400万本书载入一粒晶片之中,真正实现“于一毫端,现十方世界”的理想。

关键是,读书越来越方便,而读书的时间却越来越少。试问自己,你会花多少时间阅读你家书架上的书?而每天花在电子浅阅读上的时间又占去了多少?

电子媒体不但占去了“垃圾时间”,还占去了我们整块的时间。不信就问问“微博控”们,他们相当一部分工作时间和大部分“垃圾时间”是否都贡献给了微博。

与此同时,图书、报刊的生存环境正被新媒体不断蚕食。据了解,北京甜水园图书批发市场一些档口准备撤租,因为经营已经难以为继。年轻从业者正忙着投向新媒体的怀抱。

“撤掉电子版,拯救纸媒”,难以成立

最近,有人提出“撤掉电子版,拯救纸媒”。这是与新媒体赌气的提法。面对新媒体,有一点必须明了:中国读者的免费习惯难以更改。美国的收费模式在中国注定难以实施。电子版一旦收费,立马无人下载。你们面对的是一群被免费模式惯坏了的读者。

移动阅读渐成大趋势。最新研究表明,人们的“垃圾时间”被“扶正”,等人等电梯的时候就是掌握资讯的良机。勾兑微博正成为饭局主题,现场加关注替代了名片,私信聊天正取代MSN。

当然,相关论坛上不少学者安慰说,数字媒体在整个传播中起到的是配合、互补作用,我们依旧需要电视、广播、杂志。

看数据说话,2010年中国广告预算总体投放在数字媒体上的只有10%~15%,但增势迅猛,其中汽车投放新媒体占比在30%~50%,数码产品投放占比达到了70%。

新生代还会看报纸吗?如果在地铁里可速览新闻,到办公室还看什么报纸?你撤掉报纸电子版,自有人提供,且免费报纸正如火如荼。

杂志的生存环境稍微好点。凭版式抓人,凭深度取胜,凭教人品味,风景尚好。杂志还能生存多少年,8~10年是最乐观的估计。因为新媒体取代纸媒,在中国要考虑两个因素:城市化与代际更替。城市化需要杂志的教化功能,农民变市民,市民变公民;代际更替则保证了至少这几代老人还仍是杂志的忠实读者。

前几年还有人在提“传媒是中国最后的金矿”,现在没人提了。新办一份报刊的成功率几乎微乎其微。但也有例外,如以信息精萃和再加工为本事的《看天下》、《博客天下》,仍能趟出一条生路。这说明,在这个海量资讯爆棚的年代,人们求简求精的需求仍是个大市场。或者,今后选择资讯、选择立场的本领能成为在资讯大浪里淘金的生存之道。

上帝关上了一扇门,又打开了一扇窗。

渠道为王,内容为王后

杂志社的实习生问,为什么尚无《新周刊》iPad版?

必须算清一笔账:从iPad版获得的微小订阅收入,加上与母刊广告套卖所得的广告收入,值不值得?因为你毕竟投入了人力物力,且不论电子版对母刊的冲击——许多读者可能因读电子版而不读杂志,由此引发实体发行量和广告额的损失。但不出iPad版又等于等死。

2011年圣诞节,美国儿童最渴望的礼物是一部iPad。屏幕化生活正成为新生代的大势,他们遇屏幕总是不由自主要划一下,尽管有些屏幕还划不动。

知识就是财富?知识产权才是财富。在推出电子版之前,先解决知识产权问题。中国还没有这个习惯,或在未形成新的游戏规则之前,就养成了坏习惯。

为什么《中国国家地理》的电子版成功?因为图多文少。我从来就认为,对iPad阅读还是个时髦,它不是学习的载体,更非思考的载体。采访宏基电脑中国区CEO时,他也这样坚持。他进一步指出,学习和工作,永远是笔记本电脑。

为什么电子版在美国能成功?一是提供资讯能赚钱、卖广告,二是打造高级俱乐部,使之成为数据库营销的平台。

作为传统媒体人,我更关心的还是传媒传播的内容品质。因为阅读的思考状态,能让人进入某种冥想。而电子媒体只会培养“划划族”或“点点族”,心态浮躁。

黄升民说得好:“人们常常说未来肯定是内容为王。事实上如果现有的版权制度和现有的内容产业不做一些重大的调整,内容为王实现不了。内容很重要,但是内容的生产者就是矿工而已。”是的,纸媒把内容卖给商业网站,收入颇微,基本是只赚个影响力,但好报道、好记者、好设备都要花大钱。

面对新媒体浪潮,按乐观者的说法是“死的是纸,活的是报”。杂志成为媒体中的媒体,但化身不一定为纸质了。传统媒体和我们这些传统媒体人,将老无所依……

渠道为王,内容为王后;王只有一个,王后可以众多。中国移动和iPad是王,我们这些内容提供商是王后。老王后寂寞在后宫,只有回忆当年风光,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