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2月14日,温州日报“党报热线”专版刊出了“走转改”专栏“冬日送温暖”最后两站的报道——《第六站:永嘉县分水村 山村春寒重,“温暖”节后行》和《第七站:苍南县园林村 风雨路难行 “温暖”紧相随》,为去冬以来的“冬日送温暖”走基层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温州日报“冬日送温暖”活动坚持了整整五年,给近千人次送去温暖,该专栏已是读者喜爱的温州日报走基层服务民生的一大品牌。 去年12月19日,温州日报“党报热线”第五度“冬日送温暖”活动启航。本次活动主要关注山区留守老人,共走访了泰顺、文成、永嘉、苍南、乐清、瑞安、平阳7个县(市、区)的偏远山村,为150多位平均年龄70岁以上的老人送上近3万元的年货(米油为主)、保暖用品(棉被、保暖内衣为主)、常备药品(正骨水、板蓝根为主)。 2011年12月19日,发表在温州日报“党报热线”专版上的开篇之作《山高冰寒 谁来守护老人温暖过冬》中,记者这样写道:“温州的偏远山区小村,仍有些贫困孤寡老人,寒冷的冬夜只能缩在单薄破旧的棉被里;他们冒着严寒劳作以求果腹,几月不知肉味;生了病却无人诉苦,不敢求医,任病痛折磨身心……他们需要一缕阳光和温暖,需要社会更多关爱。”爱心的呼唤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迅速聚集:耄耋之年的韩老伯捐出首笔善款,开启了这次温暖之行;连续三年参加“冬日送温暖”活动的陈先生再次带来50床棉被;“党报热线”公益活动积极分子——徐女士慷慨结对一个村……星火义工、温州市药师协会、703青年志愿者、爱心璀璨义工队、瑞安爱心阳光、永嘉义工联和永嘉团县委、苍南“壹加壹”等7支志愿者团队与记者携手同行,为山区老人免费理发、照相、按摩理疗、看病送药,将切实的便利和关爱送到他们身边。 这次实实在在的“送温暖”活动,以下几点给人印象深刻: 一是准备充分。此次涉及7个基层联系点。慰问前,通过实地走访、联系当地志愿者团队核实等方式进行调研,了解实际情况,确定帮扶对象。 二是及时回访。每站活动结束后,针对情况特别困难的孤寡老人,还会专程进行回访。比如泰顺南山村89岁的刘彩虹老人,前往慰问时,她一直住在室外由编织膜搭建的棚子里。记者发现后,几次联系当地村书记,督促其尽快将老人搬回屋内;永嘉分水村的几户孤寡老人,报社指定永嘉义工联结对照顾,并定期回访。 三是报道突出。所有的“送温暖”报道一律刊登在“党报热线”版头条,不仅让读者找起来方便,更重要的是,放置在“党报热线”上,体现的不仅仅是报纸的品牌,更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形象。 四是充满感情。“寒冬深夜,你心里牵挂的是谁?是不能团聚的家人?是好久不见的朋友?还是远行的爱人?”、“这个夜晚,我们牵挂的是那些留守在巍山茂林之间的老人们。很想知道,那套保暖内衣合身吗?贴上膏药后腰背还疼不疼?送去的那床棉被够不够暖?”类似这样动情的语言在每一篇报道中俯拾皆是,形成了这组报道温情感人的语言特色。 五是服务透明。每一站的“送温暖”报道中,都详细列出了“温暖清单”。比如在最后一站苍南县园林村列出的清单是:大米13包,共598元;玉米油15瓶,共885元;棉被13床,共780元;热水袋13个,共136.5元;保暖内衣13套,共390元;袋装小面包15份,共135元;板蓝根、正骨水、通风膏药贴等常备药13份,共286元。以上合计3210.5元。另:棉袜由市民汪女士捐赠。 在2月14日刊登的整版报道上,配了一篇“记者手记”。其中这样写道: 两个多月的山路兜转,7个县区人烟罕至的偏远山村里留下了我们的温暖脚步。如果没有这次送温暖之行,很难想象还有那么多老人仍过着那样贫困的生活。庆幸的是,我们的社会任何时候都不缺乏温暖的援手。在最后一站永嘉分水村记者看到:山坳上的腊梅已凌寒开放。寒冷不褪,但舒展的花瓣里,春来的讯息已在悄然传递。 “温暖”下一站 ,今冬再相约。 我们期待着,读者期待着!(浙江省三教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