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记协 > 传媒人> 正文

军报社长孙晓青:推进报网融合 提升军事新闻传播力

2011-11-30 17:01:19 来源: 中国记协网 作者:
视频加载中...
孙晓青:通过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军报全体采编人员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有了新的提升,政治水平、办报水平有了新的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有效传播能力有了新的进步,受到部队广大官兵和业界同行的好评,也得到中央和军委总部以及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的充分肯定。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军报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整体转型步伐不够快,与媒体变革的大趋势不相适应。二是舆论引导能力不够强,与各类媒体抢占市场、争夺话语权的竞争态势不相适应。三是有的同志思想作风不够端正,与军委、总部和部队官兵的殷切期望不相适应。四是采编队伍水平参差不齐,与打造“军事传媒旗舰”的目标不相适应。面对这些不足和差距,我们在“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中突出抓了以下4个方面。  第一,以文风的改进适应读者的需求。我相信没有人愿意看枯燥无味的文章,也没有人能拒绝美文佳作的诱惑。仔细分析一些受到关注和好评的稿子,不外乎两种情况,要么问题抓得好,要么文章写得好。所以,我们要想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影响力,首先文章一定要有内容,不空洞,而且写得漂亮。千百年来,各种文本汗牛充栋,只有美文流传下来,其他的都已湮没在历史尘埃之中。文风对于文章的传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以文风的改进牵动作风的转变。中宣部等五部门《关于在新闻战线广泛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意见》下发后,解放军报社党委高度重视,结合思想作风教育整顿,把这项活动作为学习贯彻“七一”重要讲话的重要载体,作为深化“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重要延伸,作为全面锻炼编辑记者队伍、改进采编作风的重要抓手,精心制订实施方案,社、部领导带头深入一线采访调研,开设多个专栏、专版、专题,推出一批鲜活、生动、有份量的稿件,形成规模效应和宣传强势。至目前,已有30余名社部领导、60余名编辑记者参加了“走转改”活动,这一规模在近年来经常性报道工作中未曾有过。“以好文风促进作风,以好作风改进文风”在报社上下蔚然成风。  第三,以文风的改进激发学习的欲望。“书到用时方恨少”。每当我们寻求突破和变化时,或者想做一种不同以往的表达时,我们往往会觉得知识不够用,文采难展现。可见能不能有所突破,取决于知识储备如何。所以,还是要多读书、多学习。对于报人来说,学习没有到头的时候,知识没有够用的时候。尤其是现在,我们不光要学习各种知识,还要掌握各种本领,特别是网络时代善于用网的本领。网络时代的记者,不是单一的平面媒体记者,应该既能够写,也能够拍;既能够写文字稿,也能够做音频视频。现在平台多了,我们的记者也应该是复合型、全能型的。我们提出的“全社办网”这个口号,实际上也是对记者素质的拓展提出了新要求。  第四,以文风的改进提升报网宣传质量。报网宣传质量的高低,标志是什么?核心标志是影响力,包括对部队、对社会、对世界的影响力。新闻传播有一个同受众语言对接的问题。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才更容易让人接受,也关系到文风问题。在传播力决定影响力的时代,要想改变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状况,确实需要我们在改进文风上下功夫,并以此为突破口,研究写作,改进写作,真正把我们的军事新闻做得更快、更新、更活、更实,把我们的军报军网办得更好看、更有用,从而进一步提升军报军网对内对外的影响力。

专网记者:您曾经把军报推进报网融合的创新实践,形象地比喻为“二次创业”,您是怎样看待“二次创业”这一问题的?

孙晓青:我在学生时代曾经读过一篇课文:《梁生宝买稻种》,由此知道了柳青的长篇小说《创业史》,更学会了一个迷人的动词——创业。创业创业,创办事业,核心是一个“创”字。即:白手起家,从无到有;白纸作画,描绘新图。创刊于1956年1月1日的《解放军报》,也蕴含着一部艰辛的创业史。听老一代军报人说,编辑部最早曾挤在前门外的一家大车店里办公,拼好的铅字版用钢板托衬着,每天靠三轮摩托车送到印刷厂。就是在那样的情况下,军报走过了初创时期。1977年我调进报社时,唐山大地震刚刚过去不久,抗震救灾的地震棚还散落在军报大院内,无声地讲述着前辈的敬业与艰辛。  如今条件好多了,然而我们却遇到全新的挑战——继电视冲击纸媒之后,网络似乎又在扮演纸媒终结者的角色。面对挑战,我们采取了报网融合的应对之策。不言而喻,这也是一种创业,是传统报人为了生存与发展而主动向新的传播领域的拓展和进军。  改革呼唤改革者,创业需要创业人。55年前,军报老前辈历经风雨,创办了享有盛誉的中央军委机关报;55年后,军报新生代面临媒体转型的新挑战,同样需要一批善于学习、勇于开拓的创业者。为此,我们在提出“以报纸为基础,以网络为牵引,通过报网融合打造现代军事传媒旗舰”的思路之后,又叫响了“靠学习推进报网融合,靠奋斗实现二次创业”的口号。同前辈当年创办军报相比,今天的二次创业起点更高、舞台更广、机会更多、难度更大。不过,既然网络传播已经构成当今重要的舆论生态环境,作为军事新闻工作者有谁能够拒绝这种挑战呢?为了提升军事新闻的传播力、影响力,我们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接受时代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