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收官,火爆旅游中一些不文明现象也上了热搜:敦煌莫高窟内明令禁止游客任何形式的拍摄和录像,可一位旅游博主不仅录像还将影像放到社交平台,被举报后才承认错误;济南趵突泉的锦鲤被过度投喂,民警不得不用喇叭喊话劝阻游客;江西鄱阳白沙洲湿地公园内一只白孔雀为躲避游客拔毛,“忍无可忍”飞上滑车轨道不幸被滑车碾死……
每到节假日,文明出游的话题就会被高频次提起。应该说,这些年,游客的文明素养有了很大提升,但旅游高峰季还是有不和谐的行为被曝光。和高涨到爆表的旅游热情相比,有些游客的文明素养就显得捉襟见肘。从这些不文明旅游行为来看,有的是游客文明素质不高造成的;有的则是受客观因素影响,今年“五一”是三年疫情后第一个小长假,游客多、景区拥挤、排队时间过长等因素容易导致游客产生负面情绪和不当行为。
积蓄了三年的出游“能量”的释放,不能让文明显得“余额不足”。这次小长假可谓是一场久违的大考,考验的不仅是旅游从业者的服务水平、城市管理者的应对能力,也考验着游客的文明素质。一方面,要提升景区的管理能力。节前已有众多迹象表明“游量”巨大,但景区在游客接待上仍有不少细节没有做到位,明显是管理人手跟不上,以致现场很可能管得了安全却乱了秩序。面对数以万计的游客,还是用粗放式服务和人管人的方式,难免显得左支右绌顾此失彼,这意味着景区服务需要加快从粗放到精细的转变。这次大考之后,需要景区更多地去思考如何在运营管理方面主动作为,有效减少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发生。
另一方面,更好推进文明旅游,既需要“软引导”教育,也需要“硬制度”惩戒约束。相关部门要用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黑名单”,惩治不文明行为。个人道德自觉和制度刚性约束结合起来,才能刹住不文明之风。
说到底,要让文明旅游成为永久的风景线,最终取决于我们如何形成正确的“文明观”。比起制度的完善、法律的严惩,更重要的是形成民众对公共空间行为规范的共识并自觉遵守。大家出门旅游,是为了放松心情,但放松不是放纵,维护文明和谐的旅游秩序,是每个人的分内之事。只有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套文明礼仪规则,敬畏公共空间,形成文明的共识和行为的自觉,才能从根本上减少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发生。(供稿:浙江省文明办 作者:陈进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