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留守儿童的童年困在手机里
2022-03-01 09:31:13来源: 法治日报责任编辑: 李霖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
一放寒假就“霸占”了爷爷奶奶的手机,不停刷短视频,小游戏轮流玩,这是部分乡村留守儿童“手机瘾”现象的缩影。《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近期在湖南、山西、河南等部分农村地区调研发现,随着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沉迷于手机游戏、短视频等,可能对这些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带来消极影响。 眼下,一些青少年沉迷手机成为普遍现象。相比城市孩子,农村留守儿童的“手机瘾”问题更为突出。留守儿童大多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在外打工的父母为了联系方便,普遍给孩子买了智能手机。然而,由于老人自己不太会操作智能手机,对于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缺乏足够重视,往往由着孩子的性子来,导致留守儿童长期沉迷于手机。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全球健康研究中心此前发布的一份青少年成瘾行为调研报告显示,在玩游戏的时间上,留守儿童要高于非留守儿童。尤其是在“每天玩4至5个小时”以及“每天玩6个小时以上”这两个时间段,留守儿童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沉迷手机,会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首先是损害视力。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曾指出,过去在农村,视力不良问题没有那么严重,但是近年来,农村学生的视力不良上升速率已经开始超过城市。其次是耽误学习。有教师总结出“星期一现象”:一些寄宿生周末回家,沉迷于手机娱乐中;返校后的第一天,会规律性地出现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长时间沉迷手机的学生,普遍学习成绩容易下降。再者是影响心理健康。由于常年缺乏父母关爱,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留守儿童普遍比较自卑,性格孤僻。如果再沉溺于虚拟世界带来的快乐,孩子们就会变得更加自我封闭,不喜欢与外界交流,进一步影响其心理健康、社交能力。 留守儿童的童年困在手机里,很大程度上源于精神文化生活贫瘠。过去,农村孩子放学后滚铁环、丢沙包、跳房子、抽陀螺,玩得不亦乐乎。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孩子对于这些传统游戏渐渐失去了兴趣,却又苦于缺乏其他文体娱乐形式。相比城里孩子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五花八门的文化场所,农村留守儿童放学后没有好玩的去处,也没有感兴趣的事情,手机就成了打发时间的玩伴。以致被劝导少玩手机时,有留守儿童一脸困惑地反问“不玩手机干啥?” 对此,学校和有关部门应积极承担责任,想方设法充实孩子的童年生活,把孩子们从虚拟世界拉回到现实世界。一方面,农村学校要加强文体教育,引导孩子爱上乒乓球、篮球、足球等体育项目,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解决课余生活“想干什么”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快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让农村孩子也能像城里孩子一样拥有图书馆、体育场,解决课余生活“能去哪里”的问题。 同时,要加强宣传,让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意识到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主动监督孩子合理使用手机。在发现孩子有沉迷手机倾向时,应及时和学校沟通,由老师给予学生心理辅导,通过家校合作共同遏制手机成瘾现象。(张淳艺) |
相关阅读: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