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少年的烦恼”别寄望迷信
2021-06-11 15:42:26来源: 四川文明网责任编辑: 李霖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
女孩刺破手指做“血吊坠”,可以为男友挡灾?在线随机说3个数字,就能占卜未来?网络电商平台上,不少商家利用青少年思想尚未成熟、对神秘事物感到新奇等心理,明目张胆宣扬迷信思想,骗取青少年财物,甚至诱导青少年自残。(5月19日《半月谈》) 在安土重迁的传统社会,生产力的落后、信息的闭塞以及交通、医疗的欠发达,导致人们对某些神秘力量产生了信任。在现代社会,迷信作为一种“文化堕距”,生存空间逐渐被挤占压缩。然而,借助于互联网,一些迷信活动死灰复燃,在青少年中大行其道,显然需要纠偏。 “血吊坠”等网络迷信具有较强的欺骗性,披上了形形色色的外衣。他们利用青少年对自己某方面的关心或担心,渲染所谓的“神奇力量”,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参与热情。网络迷信的贩卖商家还通过文化建构,给自己所销售的商品和所提供的服务赋予特定的“价值”和“意义”,从而顺利从青少年的钱袋子中攫取财富。 在一个变动不居的时代里,社会关系的弱化与情感生活的淡化、私密化,导致人们对情感支持的替代品有了更为强烈的需求。部分青少年遭遇情感、学习、社交、家庭变故等方面挫败时,不愿意也不敢给家长和老师倾诉,便寻求网络占卜等神秘力量。不论是网络占卜,还是做“血吊坠”,抑或在家供养“古曼童”等,当青少年的精神诉求与情感需要通过常规渠道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满足,就有可能找错了出口。 网络迷信不仅会给青少年带来物质损失,也会给他们精神世界的发育和建设带来负面影响。一旦相信宿命论,青少年很容易丧失克服挫折的信心和勇气。 贩卖网络迷信,看似是一种你情我愿的公平交易,实际上却具有欺诈属性,可能会侵害青少年的财产权和名誉权。目前,网络迷信还处于社会规范的边缘地带和空白地带,需要尽快将其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治理轨道,提升违规成本,让投机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面对沉湎网络迷信的孩子们,一些人或许想不明白:什么都不缺的00后,为什么这么不让人省心?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以及“儿童中心主义”,让孩子们享受万千宠爱。可是,他们身上也承载着一个家庭向上层社会流动的厚重期望。父母们不断“鸡娃”,教育竞争的激烈,让孩子们不堪重负;亲情陪伴的缺失和家庭教育的失当,让孩子们的精神变得贫乏与苍白……对于社会化不足、没有经历过多少风吹浪打、精神诉求和情感需要有“缺口”的未成年人来说,网络迷信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诱惑力,自然就乘虚而入。 避免网络迷信“野蛮生长”,需要加强市场监管,涉嫌违法犯罪的需要法律“秀”出“牙齿”和“肌肉”。这不仅是对市场秩序的规范和净化,也是对未成年人的一种呵护。电商平台要履行社会责任,学校和家庭要“亡羊补牢”,少“鸡娃”,多陪伴。只有多管齐下,网络迷信才会逐渐失去市场。 |
相关阅读: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