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的根源在错爱
2021-01-11 12:54:38来源: 成都文明网责任编辑: 李霖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
前不久,网上的一段视频令网友看后,内心气愤不已。在北京地铁4号线上,一名男孩突然指着自己的奶奶,态度嚣张地说:“警告你给我起来!”有路人出口劝阻,还招到男孩的回呛:“干你的事去,不要管我!” 小小年纪,就对长辈如此无礼,长大了还了得!最起码的尊老敬老美德都没有,面对他人善意的规劝不但毫无悔意,还嚣张对抗。这样的孩子,如何期待他日后能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如今,这样的“问题少年”或许并非个例,家长当反思,学校当反思,整个社会都应当反思。 我们的教育一直倡导立德树人、以德为先,这种“德”不是口头上的说教,也不是书本里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品行。如今的孩子不但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也是每个小家庭爱的结晶和希望。也正因如此,无论国家、学校,还是每一个家庭成员,都给予了孩子们无限的爱,希望他们能在爱的沐浴和滋养下,健康快乐成长。 然而,这“爱”的分寸和尺度如果掌握不好,却往往变成了“害”。特别是在家庭教育中,这种爱更容易出现偏差和错位。 爱要有度,不能无底线无边界。在一些家庭中,父母或长辈总是打着爱的旗号,无限度地宠溺孩子。对于他们的要求,无论合理与否,全部满足;对于他们的错误,无论大小,皆被轻描淡写地原谅和接受。这一切,都成了孩子在家称王称霸的“资本”。久而久之,这种自以为是的优越感,便慢慢参透到孩子的头脑里、思想里,那些唯我独尊、为所欲为、目中无人的“熊孩子”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了。 尺度很重要,方向和内涵同样重要。在家庭教育的内容里,除了给予孩子优越的物质条件,更应输送给他们健康的精神养料,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孩子当中入脑入心入行。在一件件日常生活小事中,让孩子们学会知礼、明理,懂得敬畏、感恩。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品德、健康的人格,长大成人后,能耐越大,有可能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 爱的付出要有回报,这回报不是收获多少名和利,而是孩子们文明的精神和野蛮的体魄。“熊孩子”不该是现代教育下结出的“果子”,新时代的好少年必然是以德为先、以德为本。 |
相关阅读: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