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 | 福建 | 时评 | 大学城 | 台海 | 娱乐 | 体育 | 国内 | 国际 | 专题 | 网事 | 福州 | 厦门 | 莆田 | 泉州 | 漳州 | 龙岩 | 宁德 | 南平 | 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集美区>集美文明网>文明观察> 正文

非遗教育不能只做表面文章

2020-12-01 10:42:43作者: 童玲来源: 铜陵文明网责任编辑: 李霖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

为推进非遗传承,使学生近距离体验、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前不久,山东德州市武城县老城镇组织花杠舞、武子拳、架鼓等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南屯小学展演,让学生们在兴趣中感受非遗的文化内涵,激发广大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珍惜,推动非遗文化繁荣兴盛。(《齐鲁晚报》)

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极其珍贵的文化资源。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兴起,近些年来不少学校都尝试把非遗教育引入校园,让学生近距离接触非遗、了解非遗、认知非遗,体味非遗背后深藏的历史文化价值,感知民族文化的多彩多姿和独特魅力。事实上,非遗进入校园,不仅满足了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奠定了基础。

非遗进校园的积极意义毋庸置疑。然而,非遗教育是一门需要由浅入深自成体系的学问,不能只是停留在让孩子学习舞狮子、扎灯笼、制陶器这一层面上,只有进行系统化的学习,孩子才能真正掌握非遗文化的精髓。可现实的情况在于,很多学校的非遗教育还停留在走马观花式的表面体验上,不但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一些学校对非遗教育也多是在做表面文章。

一些学校的非遗教育存在浮在表面、难以深入的现象,的确与非遗这种传统文化自身特点与现代生活存在距离感不无关系。但是从很大程度上说,一些学校和家长对非遗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在学习非遗上多花时间不如多在音乐、舞蹈、美术等能为自己的未来升学加分的课程上多下功夫来得更实际,这种片面的认知在客观上为学校非遗教育的深入开展行成了障碍。

改变当下一些学校非遗教育的尴尬现状,让非遗传承后继有人,一方面,学校要改变对非遗教育的认知,把非遗教育当成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教育部门要对学校开展非遗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的严密且可衔接的教育体系,在非遗教育的内容和教时安排上确立标准、明确任务、强化指导,以循序渐进的教育实践最大限度调动孩子们主动学习非遗文化的热情。

学校不只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从有利于更好地传播民族文化、弘扬工匠精神的角度来讲,学校同时还是进行非遗教育、培养非遗传播者或传承人的重要阵地。因此,为了更好地传播非遗文化,相关部门应该重视学校的非遗教育,用体系化的教育让非遗文化薪火相传。

相关阅读: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 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151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