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非遗文化资源非常丰富,而且分布广泛、遍布城乡各地。但是,由于保护传承措施不力,或是在不合理开发利用中人为损毁破坏严重,导致大量非遗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逝。非遗文化是先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传承和保护好非遗文化,既是对古人的一种敬畏,更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和使命。然而,传承发展好非遗文化涉及到许多方面,要想将其保护好,并继续发扬光大,绝非易事。不过,只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在坚守中传承,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融入生活,就一定能够让非遗重新焕发出生机。 要创新非遗传承的方式方法。非遗文化通常是民间流传较为广泛的某种技艺,比如地方戏曲、民间蜡染,制瓷制陶、剪纸扎花,口技表演等。但是,随着社会不断发生深刻的变革、现代文化的快速兴起,以及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一些非遗文化受到了强烈冲击,有的传承甚至出现了断档脱节、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面对这种局面,如果我们还是一味地坚守传统,其传承与发展势必走进“死胡同”。那么,我们该如何破解非遗传承所面临的困局呢?毋庸置疑,既要守正,更要创新传承方式方法。也就是说,要在坚守传统“拜师学艺”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让传统非遗走进机关、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社区,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孩子们了解非遗、走近非遗、喜欢非遗。 要将非遗融入百姓日常生活。非遗文化来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也是服务于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产生活。既然如此,那么对于非遗的传承发展,我们就不能够只是为了传承而传承,而是要更多地与现代社会接轨、多融入百姓日常生活,比如地方戏曲、制陶制瓷、民间蜡染等技艺,我们在传承的过程中既要坚守传统技艺,更要对其进行文化创意和产品开发,做到多迎合市场的需求和年轻人口味,将传统非遗变成社会公众尤其是年轻人喜爱的“群众性文艺节目”“网红产品”,从而吸引大家的眼球,让非遗在潜移默化中走进人们的生活,得以较好传承。 非遗传承,守正固然重要,但关键还是在于创新与融合。只有不断创新,与时代同频、与社会共振,多融入现代生活,才能够代代传承,永葆生机与活力。 |
相关阅读: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