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人流量很大,在上下班高峰期往往爆满,处于人挤人、头挨头的状态。地铁车厢属于封闭式环境,空间狭小,乘客身体之间很贴近,很难保持住心理安全距离,也就容易因一些小摩擦诱发纠纷,其中就包括手机外放声音过大引起乘客冲突。显然,昆明打算在地铁车厢内禁电子设备外放,乃是出于维护公共秩序,减少噪音干扰、纠纷冲突等情况发生。 地铁属于公共场所,市民在乘坐过程中,应遵守社会公德和相关法律法规,尽量保持安静,减少噪音,使用耳机或者将音量调低。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部分乘客不守规矩,缺乏文明乘车意识,使用手机、平板等聊天、听歌、玩游戏、看直播、刷剧时,将外放声音调得很大,对其他乘客造成干扰,严重影响乘车体验。近年来,各地都曾上演过类似冲突事件,甚至诱发肢体暴力,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科学表明,人在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下,身体和心理都会感觉舒适,如果外部噪音超过一定的分贝,就会令人心烦意乱、狂躁不安,甚至激发内心的暴力情绪。因此,北京、兰州、昆明等地相继出台规定,对大声喧哗、手机外放等噪音进行限制,就是为了消除矛盾源头,倡导文明乘车观念。 从各地的规定看,将此条内容专门列出来,主要也是基于智能手机全面普及,乘客使用非常频繁的现实情况。可以想象,如果不加以限制的话,大家都将外放声音调到最大,就会让整个车厢变成异常喧嚣的菜市场,对每个人都是一种影响,令人们的心情难以保持平静。当然,禁止外放并非不让使用手机,乘客可以选择使用耳机、听筒的方式,将声音控制在仅限于自己可听的范围内,既能够满足正常使用需求,又不会对其他人造成无谓干扰。 在现代社会里,恪守社会道德规范,尽量不去打扰他人、破坏公共秩序,乃是社会文明的内涵之一,每个人都应主动遵守。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更要注意这些规则,不能只为了自己方便舒适,而忽视了他人的体验,对大众造成妨碍。因此,典型的自私心态需要受到一定的约束。维护地铁交通公共秩序,营造文明有序的乘车环境,对每位市民都有益,社会文明进步反映在每一个生活细节中,需要我们从点滴做起,用文明之光照亮心灵。 |
相关阅读: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