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王平当年专科毕业就进入剧团工作了,如今她已成为中国评剧界的著名艺术家。让她困惑的是,现在很多文艺院团引进的毕业生,至少都是本科毕业,有的还拥有研究生学历,可大多数都“难堪大用”,需要院团重新培养。 同样困惑的还有北京京剧院院长刘侗。北京京剧院演员有几百个,可编剧一个也没有,“最近倒是来了一个戏曲编剧专业的毕业生,可他写的作品连基本的平仄关系都没有,完全没法用”。 近日,在中国文化报主办的“艺海问道”文化论坛上,来自艺术院团、高校的艺术家、专家、学者,无不对当下文艺院团青年艺术人才的现状感到担忧。 文艺院团要发展,作品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没有成批青年艺术人才的不断“冒出”,不仅院团发展会受到限制,艺术传承也面临断代的危险。面对青年艺术人才培养工作的紧迫性,与会者纷纷从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人才引进、职称评定等方面建言献策。 给青年人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 与一些文艺院团青年人才缺乏不同,中央芭蕾舞团(以下简称中芭)无论是创作人才,还是表演人才,数量上都比较充裕。 舞蹈编导费波是中芭青年人才的典型代表。费波学现代舞出身,也懂一些民族舞,但对芭蕾完全是门外汉。尽管如此,大学毕业后,他还是被中芭相中。 “要了他,就要培养他。”中央芭蕾舞团党委书记王全兴说。为了培养年轻人,中芭把学习编舞的费波等人安排到了演员队伍中,让他们从学习了解每一个芭蕾动作重新开始。每天泡在演员队伍中,从群舞演员到领舞演员,费波渐渐入了芭蕾的门。 为了给青年人才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从2010年开始,中芭每年春天都要举办“芭蕾创意工作坊”,中央芭蕾舞团所有的年轻人,包括教员、演员、编导,都可以利用业余时间编创自己的作品,然后进行集中展演。费波就是在芭蕾创意工作坊上脱颖而出的。他在工作坊上编创的很多舞段,后来成了《2012孔子》《鹤魂》《沂蒙情》等著名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张艺谋也是通过费波在芭蕾创意工作坊上的作品发现了他的才华,于是邀其参与创作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 除了费波,通过芭蕾创意工作坊,中芭近年还培养出了张镇新、王思正等多位优秀青年舞蹈编导,这些人构成了中芭整个舞蹈编导团队,其中多人已获得国际芭蕾大奖。 刘侗所在的北京京剧院面临的问题是演员太多,“全院仅主要演员就有120位,主演多导致大家都想唱主角,都不愿给别人配戏。如此一来,青年演员更难有‘冒出来’的机会”。 为了给青年演员提供舞台,自2011年起,北京京剧院面向35周岁以下的青年演员举办“魅力春天”青年演员擂台赛,8年间共举办擂台赛、擂台邀请赛10次,共有160名青年演员获得了参赛机会,以唱完整部大戏为要求组织青年演员练功、学戏、演戏,使剧院超过一半的演员都具备了主演大戏的能力。 |
相关阅读: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