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小康社会?我这样说你们就明白了:小康不小康,关键看新房;小康不小康,还要看书房。”作为青浦区形势教育宣讲团和夏阳街道讲师团成员,丁昆源肚子里装满了这种“红色段子”。从2005年起,他就志愿走街串巷进行宣讲,把党的理论、国家政策、国际形势转化为群众语言,接地气地讲给基层百姓听,目前已累计讲了1000多课时,听众达4万多人次。(7月17日 《解放日报》) 近年来流行各种段子,让人捧腹,但很多笑过也就过了,没有留下什么正能量,有的还难登大雅之堂。而丁昆源讲的“红色段子”,让基层群众秒懂党的理论、国家政策等等,实属一股清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迫切需要更多丁昆源这样的“红色段子手”。 讲好“红色段子”,要讲对讲准。宣讲必须把讲对讲准放在第一位。正如丁昆源所说:“如果内容不正确,讲得再‘花哨’也没用。”要讲对讲准看似简单,实则很难。照本宣科容易讲对讲准,但群众听不懂、不爱听。只有宣讲人首先吃准吃透宣讲内容,再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出来,才算真正意义上的讲对讲准。要达到这个基本要求并不容易,需要宣讲人像丁昆源那样肯下苦功夫。 讲好“红色段子”,要生动幽默。生动幽默是任何一种段子的必备元素和鲜明特征。讲“红色段子”也必须生动幽默。生动幽默可以让群众听起来轻松,理解起来容易,记忆起来牢固。丁昆源宣讲的听众大多数来自乡村,更喜欢轻松的表达方式。为了讲得生动幽默,“红色段子手”丁昆源白天夜晚都在思考讲课框架怎么搭、什么地方应该插个例子、什么地方应该讲个小笑话活跃气氛。 讲好“红色段子”,要知行合一。宣讲的内容主要是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传递的是正能量,发出的是好声音。对于群众而言,宣讲人必须是一个党性坚定、德才兼备的人,群众非常反感台上说一套、台下做一套的人。丁昆源就是一个知行合一的宣讲人。这些年来,只要是约好的讲课,他从未缺席或要求改期。尽管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太宽裕,但他长期以来坚持不拿宣讲报酬。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曾经是照本宣科、板着面孔的宣讲也要与时俱进,多一些好听的“段子”,让群众坐得住、听得懂、记得牢。 |
相关阅读: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