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活”的显现。近年来保护非遗的实践证明,非遗走进生活才能得到最有效的保护和传承,非遗唯有见生活才能“活色生香”。 首先,非遗要融入新时代的生活元素和审美观。一些非遗在千百年的传承过程中,没有与时俱进。虽然其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但是由于失去了时代意义和价值,导致其沦为高居庙堂之上、远离人间烟火的老古董,随时面临着失传的风险。在当今时代,非遗保护和传承必须要将传统文化和新时代生活元素、审美观紧密结合,必须要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成为现代生活时尚,这样才能赋予非遗新的强大的生命力。不久前,雕漆、景泰蓝等参与APEC峰会和“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非遗项目展品和礼品,充分显示了非遗融入新生活的鲜活生命力,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无限可能。 其次,非遗要有贴近新时代生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古老的非遗不能拘泥于古老的讲述方式,否则很难在与新时代的人们对话中引发情感共鸣,甚至还容易让人产生代差感。新时代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要学会运用契合新时代生活传播特点的语言和技术,生动讲述自己厚重的历史和故事,扩大自己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增强全社会对非遗的兴趣,培养自己的粉丝团,使他们成为非遗保护和传承的中坚力量。近年来,有些地方把科技融入非遗项目,运用科技体验非遗。或推出非遗文创产品,或借助音频、手机微信互动等生动讲述非遗故事,帮助非遗“活色生香”,从藏于深闺人不识到走进百姓日常生活。 最后,非遗要深耕于孕育其发展的生活沃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生活,以手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态的文化遗产。因此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必须要回归其孕育发展的生活本身,并与不断发展变化的生活更好融合,更好地反映、歌颂生活,实现“活态”传承。近年来,很多地方通过非遗传承人,在社区常态化开展传承活动,实现了非遗从走进社区到就在社区的可喜变化,非遗传承不再孤独行走,传承队伍不断扩大,非遗传承从小众变成大众,多姿多彩的非遗活动已成为人们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源自生活的民族文化印记,它只有见生活,才能“活色生香”,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活力,才能得到最好的保护和传承。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