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作为首批入选国家级非遗的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在中国人的情感世界中具有特殊的位置。“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逢清明,文人骚客从来不会吝惜自己的笔墨,将最美的清明留在了诗词歌赋的美妙文字里。 清明延续至今,慎终追远、敦亲睦族成为节日的主基调,祭祀祖先成为清明的主要活动。但实际上,清明作为传统佳节,并非是一个哀愁凄婉的沉重日子,恰恰相反,在这个万物复苏的大好时节,蹴鞠、踏青、植树、放风筝等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户外活动都是清明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缅怀先人,亲近自然、催护新生也是清明节的文化内涵。“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明代王磐的名篇《清江引·清明日出游》就将清明亲近自然的怡然惬意描绘得淋漓尽致。 清明习俗之所以渐趋单调,一方面是因为古人喜欢在这一日抒写愁与叹,将清明氛围营造得过于悲戚;另一方面在于今人对传统习俗的传承与发展力度还不够,一些习俗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甚至被遗忘。尤其令人担忧的是,一些不文明现象和行为在清明时节也有所抬头,有的人将清明祭祖视为攀比摆阔的机会,将对祖先的敬思变成了烧钱游戏,劳民伤财、乌烟瘴气;有的只顾自己痛快,无节制地燃放鞭炮和烧纸钱,严重污染空气,甚至引发山林火灾;有的大搞封建迷信活动,伤风败俗、借机敛财……这些不文明现象让清明变了味,令传统佳节蒙尘。 近年来,社会各界一直在倡导文明祭祀,通过网上祭祀、鲜花祭祀、无烟祭祀等节能环保、文明健康的方式向祖先表达追思之情。除此以外,我们还应该让清明的其他传统习俗重新焕发生机,通过更有力度的宣传与引导,鼓励人们在明媚春光里,走出家门,走进自然,尽情踏青游春,在健康向上的户外活动中放松身心,感受祖国山河的秀丽与美好,领略春天的沁人气息,从而实现心灵升华。 传统佳节的形成,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过程,富有中华民族特有的色彩,我们需要珍视每一个传统节日,使之成为凝聚民族情感、激荡民族精神的文化内核。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