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提交提案 倡导在厦办侨师
曾经的曾厝垵红楼。(资料图翻拍)
厦门日报讯(记者 林桂桢 应洁)曾厝垵仓里路3号,市文联大厦院内一座红砖楼旁,矗立着一块花岗岩石碑——第一侨民师范学校纪念碑,向世人诉说着一段往事。
时间拉回到70年前,这里曾是另一座两层的红砖楼房的所在地,每当晨钟敲响,楼里都会传出琅琅书声,偶尔还能看到学生们在铺满花岗岩的石板路上背书。这便是原第一侨民师范学校在厦期间的旧址,是该校师生眼中的曾厝垵红楼。
第一侨师是上世纪40年代陈嘉庚先生极力倡议、国民政府出资经办的一所为海外培养华校师资的学府,虽然只存在了八年,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嘉庚先生重视华文教育的一大力证。近日,市侨联原副主席黄家正联系本报,讲述陈嘉庚倡办第一侨师背后的故事。
缘起
老读者研读资料
揭开侨师历史
出生于曾厝垵红楼的黄家正,与第一侨师有着一段“前缘”。黄家正的祖父、父母亲都曾侨居海外,红楼就是其祖母用其祖父汇回的资金与族人合建的。1947年10月黄家正出生时,正是“红楼”被用作第一侨师校舍的第二年。至1949年7月15日该校停办,他与侨师学子们在同一屋檐下生活了近2年。
由于年幼,黄家正对这段往事并没有太深的印象,直到2008年退休后整理旧物,旧时记忆才涌上心头。“侨师入驻红楼是缘,秉承陈嘉庚先生的‘侨师精神’亦是我家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黄家正认为,侨师的创办体现了嘉庚先生重视华侨教育、弘扬中华文化的爱国之情,应该让更多的世人知道这段历史。
嘉庚先生倾资兴办集美学校、厦门大学的事迹被广为颂扬,但与第一侨师相关的记载并不多。黄家正查阅大量资料,还原了这段历史。
倡办
和当局反复交涉
在闽粤兴办侨师
陈嘉庚侨居海外60多年,意识到中华文化是维系海内外中华儿女情感的纽带,海外华文教育是维持华人社会的关键。当时,南洋有许多侨胞兴办华文学校,缺乏大量训练有素的华文教师。
1940年底,陈嘉庚致电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陈立夫,提出在广东、福建两省各办一所侨民师范学校。关于福建侨师选址,陈嘉庚认为应设在闽南,大量招收闽南贫生,毕业后到南洋服务。
但一开始,陈立夫并不同意将侨师设在福建和广东。陈嘉庚与其反复交涉沟通,据理力争,还以华侨界参政员的身份向国民参政会提交了《关于在闽粤创设师范学校提案》,该提案获得通过。
1941年到1942年,两所侨民师范学校在福建和广东相继设立,分别命名为第一、第二侨民师范学校。其中,第一侨师因厦门在抗战中沦陷,初期定址在长汀县。
成绩
8年风雨历程
“侨师精神”永流传
1945年初,赣州失守,长汀告急,第一侨师迁址漳平。同年日寇投降,为学校长远发展计,校址于1946年初再迁厦门曾厝垵。黄家正的父亲黄瑞成作为红楼的业主之一,被聘为该校的职员。
学校创办过程,基本上参照嘉庚先生的意见,一切因陋就简,即便反复搬迁也都能充分利用现成祠堂庙宇或闲置民房,不大兴土木。招生方面,注意招收家境贫苦、品学兼优的学子,重点招收闽西南侨乡子弟,学杂膳宿等费全免。“在困苦的环境中坚持办学,培养了学子艰苦奋斗的品格。”在黄家正看来,这也是“侨师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红楼的三年,是第一侨师爱国主义精神发扬最充分的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该校内建立了组织,到1949年春拥有3个党支部,党员176人,党员占在校学生一半以上。黄瑞成正是在这一时期被发展成党员。虽然红楼已易主拆建,但黄家正在爱国爱乡、艰苦奋斗的“侨师精神”鼓舞下,不断磨练,成为一名侨务工作者。
由于校内学潮迭起,1949年7月25日,国民政府从广州电令停办侨师。至此,第一侨师结束了8年的风雨历程。8年间,该校共招生13届共计800多人,毕业519人,其中一部分到东南亚为当地的文化、经济建设服务,一部分到了台湾,更多的是到福建、广东、江西等从事教育事业。
【预告】
三位本土文化大咖
诠释嘉庚精神
《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对话明晚上线,将在四个网络平台直播
文化名人眼里的陈嘉庚是怎样的?明天晚上8时,三位本土文化大咖将做客喜迎金砖厦门会晤大型系列宣传活动“一座城·一个人——嘉庚精神·厦门故事”系列主题活动之《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对话,讲述以陈嘉庚为代表的华侨与厦门的故事,诠释嘉庚精神,带您感受厦门的人文魅力。
本次活动由市委宣传部、市委统战部指导,集美区委宣传部、集美校委会、厦门日报社主办。对话特别邀请的三位嘉宾是华侨博物院名誉院长、华侨代表陈毅明老师,厦门大学教授、博导朱水涌老师,集美校委会副主任、陈嘉庚纪念馆馆长、集美校友总会会长陈呈,他们将从爱国爱乡、倾资兴学、城市建设等角度来阐述心目中的嘉庚形象。
通过大咖们讲述的一件件小事,解密陈嘉庚先生与厦门发展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倾其所有,兴办教育,为厦门缔造了一座“教育王国”;他设计的中西合璧的嘉庚建筑,成为当今厦门的城市名片;他创办的集美水产航海学校,“造就渔业行业中坚人才”,为厦门乃至中国的海洋人才培养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用卓越的远见,倡建鹰厦铁路、高集海堤和集杏海堤……直到现在,这些宝贵财富还影响着厦门的发展。
我们可以“管窥”厦门城市发展与以陈嘉庚为代表的华侨之间的历史渊源,感受厦门特有的历史文化和华侨精神,激发市民的文化自信,并借厦门会晤东风,让世界更加了解厦门,了解闽南文化,了解中国侨乡文化。
本次对话将在新浪直播、一直播、今日头条、趣看直播四个平台同时直播,还将在厦门卫视《玲听两岸》节目中播出。欲了解更多详情,请持续关注本报报道。(记者 林桂桢 应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