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集美文明网> 聚焦要闻 > 正文

垃圾分类也有教材了!由我市教育部门组织教师编写 分为三种版本

2017-05-19 15:59:53 来源: 厦门网  责任编辑: 李霖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园南小学积极促进文明提升。图为清明节时,学校举行传统文化游园会,学生在体验传统戏剧活动。(园南小学供图)

  海沧天心岛小学周末组织学生志愿者学习垃圾分类知识。

  教材。(本报记者姚凡摄)

  学生吃饭时基本没什么声音。(梧侣学校供图)

  鼓浪屿音乐学校的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现场暖场演出。

从零开始

目前,全国并没有关于垃圾分类进校园的统一教材。

市教育局宣教处介绍,我市教育部门从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抽调了一批老师,组成了一个材料编写组,都是和垃圾分类有关的学科,例如科学学科,还有美术老师。

虚心取经

厦门日报讯(文/记者佘峥 图/本报记者林铭鸿(除署名外))老师们参考了新加坡、德国等国的教材,也借鉴了国内一些城市的做法,当然也没有忘记厦门的特色。

教材还被送到市垃圾分类管理中心、市市政园林局去审核。

垃圾分类也有教材了!在昨天的全市教育系统文明创建再提升动员部署会上,市教育局启动“垃圾分类教材进课堂”活动,分发厦门市自己编写的中小学幼儿园垃圾分类教材《绿海鸥伴我行——厦门市垃圾分类知识读本》。

副市长国桂荣参加动员部署会。部署会主席台的左右两边写着两条有趣的标语:垃圾无生命,循环利用寿比天;废物有价值,分类再生贵如金。

一些学校代表上台从国桂荣等领导手中接过《读本》。五缘学校的一位老师说,明天她要在五年级的课堂上用这本书上课。

这就意味着:从现在起,厦门的中小学和幼儿园学生要在课堂学习垃圾分类减量那些事。教材预计陆续要下发到各所学校。

为什么要编写教材?

让孩子从小掌握垃圾分类的知识,对将来的垃圾处理才有益

不太为外界所知的是,早在去年底,市教育局就启动了垃圾分类教材的编写工作。

教材编写者说,生活垃圾如何处理才能将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分类处理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但是,很多人对垃圾分类的知识不了解。即使受高等教育的人,遇到简单设置的分类垃圾箱,都需要犹豫一会儿,更不用说详细分类的垃圾箱了,毕竟我们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里,很少有人具体地讲过这方面的内容。

市教育局局长郭献文说,垃圾分类不是一阵风,不能搞临时效应、短期行为。他认为,让孩子们从小掌握垃圾分类的知识,对将来的垃圾处理才是有益的。

垃圾分类课怎么上?

学校可以利用班会、综合实践课来上,还有课后作业

厦门版的垃圾分类教材分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版,虽然都是讲垃圾分类,但内容各有不同。

很显然,教材是根据孩子年龄的不同而投放不同的内容,幼儿园以图为主,最有趣的是一张“垃圾减量分类游戏棋”,类似飞行棋,把分类垃圾的理念融入其中,譬如说,如果外出自带水壶,那么可以前进三步,乱扔垃圾则要退回起点。

而中学版的分类垃圾第一课,是从皮克斯动画大片《机器人总动员》开始的。

每个章节都布置分类垃圾的作业,基本上都是实践类的,例如,让你计算下自家的垃圾量,或是变废为宝的小制作。

市教育局副局长吴亿年说,学校可以利用班会、综合实践课来上“垃圾分类课”。

据介绍,市教育局将组织骨干教师培训,老师怎么开展教学、垃圾分类教育怎么纳入校本课程、课时如何安排等问题都将得到解答。

市教育局说,垃圾分类教材进课堂后,可以确保师生对于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和参与率达到100%。

不仅如此,从教材上看,编写者希望“小手拉大手”,通过孩子把大人也“拉进”垃圾分类的队伍中。教材布置的不少作业,都是需要父母和孩子一起动手。

昨天的部署会还启动了“垃圾分类小手拉大手实践活动”,五缘学校的一些父母代表当众表示,他们愿意和孩子一起学习垃圾分类知识。

旧垃圾桶要丢了吗?

不会丢掉,采用粘贴标识等方法改造后继续使用

根据市教育局的部署,学校的垃圾桶要有蓝色、绿色、红色、橙色四个颜色,分别代表可回收、厨余、有害和其他垃圾,还会配备垃圾分类袋等。

那么,这意味着学校旧的垃圾桶都要全部丢了吗?

市教育局表示,垃圾分类是为了环保,如果因为垃圾分类,把旧的垃圾桶全部丢掉再买新的,其实是违背了垃圾分类的初衷。

据介绍,市教育局要求各校勤俭节约,如果垃圾桶的颜色和分类标识不一样,只要它能承担装垃圾功能,采用粘贴标识等方法改造后继续用。

市教育局表示,不鼓励学校到处分发垃圾袋——分类垃圾其实是为了减少垃圾,而是提倡学生用废弃纸张做成盒子装自己的垃圾,随身带走。

【样本】

撤销垃圾桶师生带垃圾袋上学

梧侣学校四年前就实行垃圾分类和垃圾不落地

绝大多数学校都在展示自己“有什么”,位于同安的梧侣学校却因为“无”而闻名。

在昨天的文明创建再提升部署会上,梧侣学校作为唯一的代表发言,因为它实现“千人食堂三无声”“百亩校园无垃圾桶”。

位于同安工业集中区的梧侣学校,是厦门教育文明建设的一个范本。它位于同安新民镇,是一所农村学校,90%以上学生是外来娃,但却因为文明建设而焕发生机,经常会让前去参观的人大吃一惊:这真的是农村学校吗?

原本一天要运三车垃圾

现在三天不到一车

应该说,梧侣学校的“无”靠的是“有”。

在此次教育局推广垃圾分类以及垃圾不落地之前,梧侣学校已经这样做了四年。不过,梧侣学校校长张志愿实事求是地说,刚开始他们倒不是为了垃圾分类。

他说,起初是为推广“无值日”,做不下去,16个一人多高的垃圾桶每天都满满当当。

张志愿和他的同事开始对垃圾进行大数据分析,发现:16桶垃圾中,85%是饮料瓶,作业等废纸占10%,其他垃圾为5%。

梧侣学校“釜底抽薪”:撤销16个垃圾桶,开展不喝饮料行动,同时加大饮用水供应,学校的奖品全部换成水杯;此外,学生作业本写完之后,由班级回收后再换新本子。

梧侣学校要求学生和老师每天自己带垃圾袋上学,实在无法避免的垃圾要一直拽在手里,直到丢到自己的垃圾袋中。

张志愿说,这样,学校就剩下5%的垃圾了。全校3314名学生,201名老师,原本一天要运三车垃圾,现在,三天不到一车。

排队领餐和用餐“无声”

1200人学习古人“食不言”

梧侣学校的午餐食堂也是一景。副校长庄美琼昨天在部署会上介绍说,1200个人用餐,实现进出食堂、排队领餐、用餐“三无声”,学习古人“食不言”。

“三无声”会不会太过分了?庄美琼说,中午千人食堂用餐,如果没有一定规矩,嘈杂的场面可想而知。

梧侣学校的文明建设特色,还体现在文明礼仪。张志愿“上岗示范”,每天七点和同事准时出现在校门口和家长孩子互相问好。

庄美琼说,问多了,孩子们回礼和主动问好的习惯就养成了。

梧侣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自豪地认为,他们每天做的这些事,都在为厦门文明建设贡献力量。庄美琼说,外来娃从小和父母到处漂流,我们从他们的习惯养成着手,他们回家或走向社会,就会以在学校的面貌示人。

【文明品牌】

核心价值观

融入体育课数学课

厦门做法获教育部点赞

应该可以这样说,厦门获得文明城市“四连冠”,教育系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我们今天从几个侧面为您介绍厦门教育在城市文明创建中做的那些事。

近年来,全国教育工作者普遍面临的一个挑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三进”,即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从某个角度看,厦门的教育工作者攻破了很多难点。

历时三年推出《纲要》

覆盖中小学36个学科

2007年起,厦门市教育局开始了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他们先通过课题研究,积累了几百万字的研究资料。

2014年,市教育局开始编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科教育指导纲要》,这也意味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外活动外围“作战”后,开始“挺进”课堂。

相对于课外活动,课堂上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难度会更大。2016年年初,在历经三年的努力后,市教育局推出一套154万字的《纲要》,覆盖中小学的36个学科。市教育局德育处处长许界群说,《纲要》解决了一大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和各个学科结合,《纲要》基本上把中小学所有学科的知识点和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交汇点”都找出来了。

对一线的老师来说,操作仍有困难。当年年底,厦门市教育局出版一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科教育丛书》,800万字,相当于“操作手册”,手把手地教老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结合具体例子

融入各个学科教学

这套《丛书》涵盖中小学所有学科,连数学、体育都有,叠起来有半米高、几十斤重,介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科教学的途径和方法。许界群说,它解决了“怎么教”“教什么”的问题。

他举例说,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詹天佑》《怀念母亲》,《纲要》在教育活动建议中写道:抓住人物言行,体会爱国情怀。而《丛书》则有怎么上课的具体案例。

《丛书》显示,有一些看起来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距离很远的学科,事实上充满了“交汇点”。譬如说,体育课的打排球,就可以进行“友爱互助,团结协作”的教育;数学课更不用说了,讲到著名的“鸡兔同笼”,除了解题,老师还可以讲讲《孙子算经》,说说古人的聪明才智。

去年一月份举行的全国教研工作会议上,厦门的做法还被教育部点赞。在听取了厦门市的介绍后,教育部一位副部长说,厦门市已在德育和心理健康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现在又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科教学的研究,并取得成果,这是一个我们想破解都还没有完成的难点工作,他们已作了非常有意义的探索。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