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当中,尤其是老旧小区街巷当中,背街小巷处于隐蔽、僻静之处,再加上历史久远,各种基础设施落后,脏乱差成了代名词,也是城市治理中一大难题,治理难度大成本高,点多面广,牵一发而动全身,稍不注意也会引发一些群体性的矛盾。北京是首善之城,保留着诸多的胡同小巷,成为北京特有的景色。但是一些背街小巷因治理不力,设施设备的老化,引发的问题较多,已经成为影响城市建设和市民安全大隐患。如何加大背街小巷的整治,既保留着北京古老传统的胡同文化特色,又充分促进胡同的再繁荣和现代和谐文明,考验的是执政者的智慧。这是摆在北京城市建设中的大问题。 背街小巷虽然“背”而“小”,却总之一句话,关系到老百姓的宜居指数、健康指数甚至是幸福指数。当前,北京不断加快核心功能建设,大力治理“城市病”。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市发布了《首都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2017-2019年)行动方案》,通过建立“街长”“巷长”方式,让广大干部深入到街巷中参与城市管理,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头,确保背街小巷环境整治实现“十无”,既是赢得民心的重大工程,也是提升城市文化底蕴的大手笔。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背街小巷整治涉及到广大普通百姓的利益,关系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舒适度、出行便捷度、呼吸清新度、耳根清静度。在治理当中应更多地接地气,以实现普通百姓的根本利益为主要目标。在整治中应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要将背街小巷整治与城市规划统一起来,放长眼光,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避免重复整治,确保效果持久。背街小巷治理考验相关部门的能力水平。“细节决定成败,大事起于具体”,背街小巷的问题错综复杂、利益盘根错节,应该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既要保留传统,又要体现服务,决不能是干部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二是要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在背街小巷整治中,要广泛听取民意,改造与保护并存,打造街区或社区历史文化印记,让背街小巷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 实际上,城市管理、文明创建最是于细微处见功夫、见态度、见精神。北京将利用3年时间完成核心区2435条背街小巷的环境整治提升,无疑是谋求科学发展、为民众办实事的举动。而说到底,大力整治背街小巷,让每条背街小巷都成为城市不可缺少的血脉,让小巷中的居民都享受到改革的新成果,共同享受到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新变化,让每个人都不因居住在偏远的背街小巷而被城市遗忘,这才是政府执政为民的新高度。(林志干)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