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新闻中,也有十一二岁孩子做菜做饭,但多数是那些失去家长或家长有病卧床,家里没有大人照顾饮食起居而逼出来的。而巴蜀小学的孩子们个个都是烧菜能手,则与此不同,他们得益于从二年级就开始培养的“小大厨”的家庭作业。且不论“小大厨”们的手艺啥样,单就这种植根于生活、动手就能操作的家庭作业,就值得点赞。这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探索,非常朴实,非常生动。素质教育不妨多一些“炒菜作业”。 素质教育应该接轨现实生活。谈起素质教育,恐怕不少人都有苦衷。其表现为,要么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或不要;要么想得过于高大上,标新立异搞“偏、难、怪”,追求形式给别人看;要么大讲特讲外国素质教育的“神话”,以此“贬低”国人自己的素质教育。结果不少地方的素质教育有说的有看的,但学生的操作能力似乎没有多大提升。症结就在于缺少利用现实生活、从身边事做起的务实理念,让素质教育脱离了实际。巴蜀小学培养“小大厨”的家庭作业,给人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素质教育不能好高骛远,要植根于现实生活,着重在培养动手能力上下功夫。 素质教育要遵循问题导向。孩子的素质培养,应该从力所能及的家务事锻炼抓起。笔者有亲身体验。在我十一二岁的时候,就跟着父母上山砍柴,耕种收割,到室外的大井摇辘轳挑水,那时没有什么素质教育之说,实际上家长就是要锻炼孩子的自立能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孩子从小自理能力很差,莫说自立了。所以,素质教育应该遵循问题导向,从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入手,老师与家长共同配合,给孩子留一些类似于“炒菜”的作业,鼓励和引导孩子增强生活兴趣,在兴趣中愿意动手操作,在提升能力中更热爱生活。 素质教育要拓展社会效应。重庆这所小学给学生布置“炒菜”作业,无疑是一种创新和探索。而这种创新和探索不在于“炒菜”,而在于通过可操作的作业训练,增强孩子的动手意识和劳动能力,客观上也起到了促进孩子人格独立、适应社会能力的作用。有学生坦言,“我做了两道菜感觉累死啦,想想家人为我做了那么多年饭,爸妈真是不容易。当吃到自己做的饭菜后,感觉特别香,然后看到爸爸妈妈吃我做的饭时,觉得挺值得的,很有成就感。”从这段话中,能读出孩子的内心变化,于自理中逐渐增强了自立,同时更懂得了感恩,孝敬父母,这就是素质教育社会效应的拓展,弥足珍贵。 素质教育的功效在于培养能力,提升价值。这样的目的看似很高,其实并不神秘,只不过需要理念务实,找到合适的办法。只要抓住了培养能力、提升价值这个根本,就会从培养“小大厨”中开阔视野,找到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董宏达)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