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诸暨市马剑镇建辉村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山村。建辉村不只是“种”文化,也在吆喝着“卖”文化。走进文化礼堂美食体验中心,“马大嫂”们忙着做发糕、馒头、粽子和豆腐皮等,一些游客亲自参与制作,整个文化礼堂内弥漫着诱人的清香。今年1至2月,全村共销售创意发糕7万余个,花样馒头5万余个,销售额共计210余万元。(3月26日《光明日报》) 从“种文化”到“卖文化”,传达出这样的信息:当地的文化造血功能已被激活,文化资源变成了现实生产力,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巨大转变的背后,有一点最值得提及,即“卖文化”先要把文化培优优。 将文化资源培优,是“卖文化”的前提。文化产品、文化服务能不能赢得消费者信赖,质量上乘是关键。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跟不上,品位不达标,消费者不会对其钟爱有加。只有其质量达到消费者要求了,才可能吸引住消费者。综观建辉村“卖文化”的实例,其在文化培植上下了很大功夫,不仅对本村的一些文化产品和服务进行策划包装,更在打造品牌上格外用心。可以感受到,没有对本村文化资源的培优培强,就没有“卖文化”的红火局面。 培优文化资源,是“种文化”理念的升级。如果说“种文化”是为了实现文化小康而出现的一种新理念的话,那么将文化资源培优就是“种文化”理念的升级。“种文化”犹如种庄稼,并非将种子播撒在地里就万事大吉了,后续浇水、施肥、管理等不可或缺,少哪一项,都可能影响将来丰收。只有种下“文化种子”,不断完善管理,才能让“文化庄稼”喜获丰收,进而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获得不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把文化资源培优,既要精品意识,更要耐心。“种文化”并非漫无目的,而是好中选好、优中选优,尤其要把那些有潜力、可持续的好项目培植起来,让其长成“参天大树”。这就注定了,“种文化”必须树立精品意识,从一开始种,到选苗、育苗,再到浇水、施肥等,都必须精心呵护、精心管理,直至成长为质量上乘的精品文化项目。而这一过程也不会一帆风顺,必然充满波折和起伏,但只要有耐心,就一定能实现。 “卖文化”先要把文化培优优,建辉村为各地“卖文化”作出了好榜样,带了好头。有关地方应从中受到启发,争取让本地种下的文化尽快成长起来,在不久的将来卖出个“好价钱”。(淮中游) |
相关阅读:
- [ 04-10]老字号牌匾背后与城市文化相连
- [ 04-10]文明当成清明文化必要标配
- [ 04-10]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17年学术年会在闽南师大举行
- [ 04-10]"最美文化工作者"陈生:给老百姓搭建一个草根舞台
- [ 04-10]纵论唐宋 鉴赏古画——美国密歇根大学一场有关中国文化的研讨
- [ 04-10]福建基层“最美文化工作者”陈生:给老百姓搭建一个草根舞台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