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使用的语言可以称为“微语言”。“微语言”在给人们语言生活带来鲜活与清新感觉的同时,也带来“泥沙”与“污垢”,不少“微语言”呈现低俗化倾向,对人们尤其是少年儿童的语言学习带来负面影响。在互联网时代,“微语言”是无法回避的语言发展趋向,我们既要适应并发展“微语言”,又要重视“微语言”治理工作。(3月16日《人民日报》) 随着网络的兴起与发展,就使用范围与影响范围看,“微语言”已经不是名副其实的“微”,而是呈现着由“微”到“大”的发展趋势。因此,面对着“微语言”的广泛影响以及所存在的“泥沙”与“污垢”,我们显然不能无动于衷,更不是徒呼奈何,而应该积极应对,加强治理与引导,做到吐俗纳新,推俗出新。 这首先需要我们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表面上看,这只是交流的一些用语而已,而语言是表达思想的,透过这些掺杂着“泥沙”与“污垢”的“微语言”,我们不难看到种种灰色的、消极的甚至是阴暗的思想在潜滋暗长。今天,这些“泥沙”与“污垢”还停留在言语的层面;任其发展,或许明天就会体现于行动,从而给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而另一方面,作为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语言又能够反作用于思想,并直接影响人的行为。所谓“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也就蕴含着这一层意思。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掺杂着“泥沙”与“污垢”的“微语言”,在成年人看来,或许“一笑就能了之”,而对于广大未所年人来说,其潜在的毒害,也就不言而喻。因此,这就需要社会的整体层面,都应该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到治理“微语言”的活动中,营造天朗气清的“微语言”环境。 有了思想上的高度重视,还必须辅以积极有效的方式。既然微信、微博是“微语言”的运行平台,那么,从搜索引擎、文字输入法等角度入手,设置过虑词语表,禁止“脏词”“坏词”的生成与扩散,也就是我们必须采取的应对之策。令人欣喜的是,这方面,已经有许多网络公司制订并推出了“脏词表”“坏词表”,这对我们清理“微语言”中的“泥沙”与“污垢”,无疑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当然,这样的治理,也需要社会每一个成员的关注与支持,特别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及众多的为人父母者。在高度认识到不良“微语言”的潜在危害之后,以教师为主体的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及众多的家长,不仅要做到以身作则,同时还要注意观察与引导。自上而下的治理与自下而上的支持相结合,我们完全有能力彻底清理“微语言”中的“泥沙”与“污垢”,营造纯净的语言环境,涵养文明而优雅的美言美语。(欧鸣)
|
相关阅读:
- [ 03-17]治理“微语言”要综合施策
- [ 03-17]陕西省“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及大数据平台服务网站上线
- [ 03-16]加强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 新建国家语言博物馆
- [ 03-16]人民日报:不少“微语言”低俗化 加强治理刻不容缓
- [ 03-10]常远蒋欣喜剧人再续“情缘” 大展语言功底
- [ 03-07]蔡艺侬回应胡歌美国读书:不是念导演 先学语言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