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17年春节假期,我国公民出境旅游总量约为615万人次,同比增幅近7%。短时间内如此巨量的出境游,再次引发各旅游目的国的热切关注。走出国门的中国人已经没有了往日的拘谨、焦虑和盲目,能够很好地融入周围环境。受到不同国家的好评。(2月6日《光明日报》) 作为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人并不缺少对文明的认知。很多时候,因为极少数人的不文明,中国游客往往就会被人家扣上大帽子,贴上不文明的标签。比如,以往国外媒体眼中的诸如“不遵守公共秩序”、“大声喧哗”、“胡乱涂鸦”等不文明行为就是中国游客身上的标签。如今,国家在宣传引导国民文明素养上的不断重视,大多数中国游客都能注意自己的举止,入乡随俗,文明旅游蔚然成风,中国游客的形象和口碑得到了明显改善。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慨,如今无论在东南亚,还是在世界其他国家,中国游客的数量都是最为庞大的。中国游客出国游在给世界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的同时,也让“讲文明、重文化、求品质”的中国游客新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文明旅游正在成为一种自觉行动,中国游客正在成为行走的“中国风景”。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只有每个中国游客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往往代表着中国人的整体形象,重视文明出行,不文明的现象才能真正绝迹。我们讲入乡随俗,对于异国他乡的文化习惯、礼仪规范,除了尊重,必须要先知,只有知之为知之,才能做到真正的文明。这样旅游中不仅多了文化交流,可以愉悦身心,更能增添文明的风景线。就如大年初一早上,中国游客在曼谷唐人街的寺庙礼佛那样,从祭拜到布施,所有人都井然有序,除了虔诚祈福声和诵经声,没有任何杂音。尊重泰国的习俗,尊重泰国的佛教文化和礼仪,已经成为大部分中国游客的自觉行为。 《礼记·曲礼》说“毋不敬”,即敬乃礼之要,行之“有礼”乃因心中“有敬”。提高公民出境游的素养事关建构良好国家形象。如何不断巩固文明旅游的新成果,除了国家和社会层面通过制度建设的“外塑于行”,个人层面的“内修于心”则更为根本。对出境游的中国公民而言,“有敬”意味着敬重滋养自己文化品格的中华文明、敬畏自己中国公民身份,始终怀着对祖国真诚的温情与敬意,秉持“我是中国人”的意识,自觉承担国家形象建构的主体地位,从而真正以认识、践行和传播中华文明为己任。 2017年春节,我国出境游人次超过600万,该数字象征着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更意味着中华文明同世界在进行具体而直观的交流,游客的文明能为中国形象增光。尽管中国游客在境外旅游时的素养已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仍有提升空间。只有不断提升游客的文明素养,才能让文明旅游更加“有敬”,处处开出中华文明花。(朱新如) |
相关阅读:
- [ 02-07]“文明”何时才能成为游客“随身物品”
- [ 02-06]好家风撑起好社风 寻访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故事
- [ 02-06]2017年被定为整治不文明行为活动年
- [ 02-06]【网络媒体走转改】“文明祈福”成广州新风尚 仁威祖庙再现“广州式排队”
- [ 02-06]文化自信为世界文明增添色彩
- [ 02-06]文明出境游·新变化:中国游客 行走的“中国风景”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