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人工智能依旧进入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不一样的是,人工智能成为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新动能。今年全国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明确提出: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围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工业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 +”,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这是继“互联网+”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之后,“智能+”第一次出现在总理的报告中。
从“互联网+”到“智能+”,有何深意?
2015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四年后, 2019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智能+”。
从“互联网+”到“智能+”,政府工作报告表述变化的背后,是中国人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又一次升级迭代。从“互联网+”走向“智能+”,也被认为是一种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按专家的说法,“‘智能+’比‘互联网+’再进一步,体现了基于数字革命的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生产的全新赋能!” “‘互联网+’解决的是通信问题,是知不知道的问题,‘智能+’解决的是提高效率的问题,是一项更长远的规划。”
从宏观层面来看,“智能+”正式接棒“互联网+”成为赋能传统行业的新动力,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规模化落地的时机出现了。
从微观层面来看,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丰富应用,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能商贸、智能医疗、智能金融、智能教育……等“智能+”应用会让我们走入更加智能的万物互联生活。
“智能+”将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智能+”社会已步步临近,其作用体现在两方面:
首先,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工业生产“联网”、管理智能升级、企业上云服务,生产制造业因人工智能变得高效便捷,加快了转型的步伐;无人驾驶汽车相继上路,市场需求刺激了无人汽车的技术研发,推动了汽车行业的转型,也推动了车联网等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基于用户历史行为、当季流行商品等大数据推荐商品,电子商贸行业因人工智能在采购和库存管理上变得更加精准;写稿机器人和AI合成主播上岗,创新了新闻行业的传统形态。
其次,智慧生活方便你我。在河北省雄安新区,首家“无人超市”正式运营。顾客通过刷脸进店,商品上的价签都含有电子芯片,可以完成自动识别、自动结算。凭借人脸识别和行为抓取等技术,超市里基本实现了“0”工作人员,大大缩短了顾客的结账时间。
北京“新华生活+24小时无人智慧书店”,从读者刷脸进门,到挑选商品,再到机器人扫码结算,所有环节均无人值守。
理性看待智能加速度的两面性
人工智能产业正迎来应用的快速增长期。《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达到237.4亿元,同比增长67%。报告还指出,目前中国的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居全球第二,是全球人智能投融资规模最大的国家。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已经进入国际领先集团。
而艾媒网发布的《2018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研究报告》也显示,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领域融资事件共有597起,同比增长15%,融资规模达1311亿元,增长率超过100%。
“智能+”正式接棒“互联网+”,成为赋能传统行业的新动力,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必将进入大规模场景应用落地的黄金爆发期。
同时,当前我们正处于5G预商用的前夜。5G所具备的高带宽、低时延和大连接的特点,将催生前端工业设备、传感器等的“万物互联”,并将云端的智能化资源,几乎实时传导到 终端。这些势必将全面加速“互联网+”和“智能+”产业的发展进程。
但一枚硬币总有正反两面。在日前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大会发言人张业遂认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一些国家已将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同时应当看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具有不确定性,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法律关系、道德伦理、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新挑战。
因此,只有建立完善的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处理好机器与人的新关系,我们才能更多地获得人工智能红利,让技术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