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腾讯旗下应用商店应用宝,搜索不到抖音的独立视频社交软件“多闪”,该消息迅速被市场解读为腾讯对竞争对手今日头条的再次封杀。
事实上,“头腾之争”早已不是新闻,但此次今日头条方面高调控诉腾讯却似乎大有深意,是今日头条为上线不久、日活量不高的APP多闪造势和炒作的“碰瓷”?还是腾讯因为忌惮,而确实升级了对头条系等竞争对手的屏蔽措施?
“头腾”冲突再升级
日前,今日头条母公司字节跳动称,抖音的独立视频社交APP多闪3月11日被腾讯旗下应用商店应用宝下架,目前在该应用商店搜索不到多闪这个社交软件。头条系认为,腾讯对竞争对手的屏蔽措施正在升级。
多闪是抖音在今年1月15日推出的,面向年轻人的短视频亲密社交APP,主打72小时内可见,是抖音私信功能的升级。其社交属性注定了其自诞生之日起就不被腾讯“待见”。
据媒体报道,在多闪发布会当日,其官网在微信页面被禁止访问,用来下载内测版多闪APP、添加好友的二维码经微信扫出后均显示“已停止访问该网页”。三天后,字节跳动官网链接无法在微信被访问,1月22日,腾讯单方面停止用户使用微信账户登录抖音。
对于此次屏蔽多闪,腾讯方面的沉默让市场认同“这是腾讯对竞争对手采取的措施升级”这一观点。
事实上,腾讯对头条系产品的“封杀”及引发双方的“战争”并不是第一次。
去年三月,有网友发现,微信朋友圈疑似屏蔽了抖音短视频内容,引发了“火爆”科技圈和媒体圈的双方公关战,马张二人隔空互怼。随后,战火不断升级,蔓延至双方旗下产品,头条系旗下西瓜红食品、火山小视频等先后遭微信封禁,而抖音则屏蔽了腾讯旗下的《王者荣耀》《绝地求生:刺激战场》等游戏。
双方甚至还诉诸法庭。
腾讯忌惮还是头条碰瓷?
时隔一年,“头腾”硝烟再起,但与今日头条的高调控诉相比,腾讯方面至今仍保持沉默。
不少自媒体账号发文“爆料”称,“多闪APP从未在腾讯应用宝上架”,应用市场是商业产品,并非开放平台,是有权力自由选择上架哪些产品的,这也是行业的普遍现象和通行法则。因此,质疑今日头条“碰瓷”腾讯。
甚至有网友从多闪的热度、用户体验和营销推广等方面,逐一论证头条系“碰瓷”。
文章称,1月15日,多闪发布会当天,“蹭微信热度”,调侃微信创始人张小龙,其百度指数、微信指数飙至最高,随后从高峰突然跌入低谷,直到3月12日,多闪的百度指数和微信指数又开始有了微微上涨的苗头,文章认为这是得益于与指责应用宝下架的新闻。在下载量方面,有数据显示,30日以来在百度平台上,每日的下载量仅4600多次,在360手机助手上的日均下载量为2800多次。
多闪不仅用户量少,用户的使用体验也很糟糕。在手机用户占有率第一的华为应用市场上,多闪APP的综合评分只有3星,其中有大量的1星、2星评价以及数十页的吐槽。这些吐槽内容包括:尝鲜下载试用后没啥新鲜内容就立刻删除了,被抖音强迫下载非自愿,担忧个人隐私泄露……
“碰瓷论”文章论点明确、论据充足、“有图有真相”、逻辑严密,让人无法反驳。
对此,字节跳动副总裁李亮在微头条怒斥“碰瓷”谣言,并晒证据澄清多闪此前在腾讯应用宝正常上线,确系近期被下架。
李亮同时暗指这些“抹黑”多闪的自媒体账号是腾讯方面的“水军”。
那么,到底哪一方的说法更接近事实真相?或许对于我们多数普通用户来说,真相并不重要,产品好用才是硬道理。
未来社交领域市场如何演变?
目前既成的事实是,头条系欲挑战腾讯在社交领域的霸主地位,而头条系的迅速发展也让腾讯感受到了威胁,不管是内容领域,还是短视频领域。
其中,在短视频领域,抖音于2016年9月上线,截至2019年1月,抖音日活跃用户已经突破2.5亿,月活跃用户突破5亿。去年4月,腾讯高调复出“微视”,并携大量补贴入场;之后又上线了yoo视频。虽然腾讯短视频矩阵内容丰富,但至今为止都未曾出现一款可与抖音相比肩的App。
不过,腾讯投资的快手一直是短视频第一梯队的一员,截至2018年12月,快手拥有超过1.6亿日活跃用户,3亿月活跃用户。即便如此,快手的日活用户量、月活用户量也远不不如抖音。
在内容战场,今日头条由算法推送的内容分发业务,迅速崛起并不断壮大的势头有目共睹,腾讯曾于2015年推出天天快报来反制今日头条,但最终无果。
可以说,今日头条是如今短视频和内容领域的“寡头”,其中的信息流和社交网络可与腾讯比肩。
但这些并不能说明腾讯已被今日头条甩在身后,其旗下微信作为个人全部社会关系的即时通讯社交基础设施,仍具有绝对的流量优势;公众号也有不少优质内容,短期也不会被取代。
更重要的是,如今的腾讯掌握了流量和资本这样的生产要素,做一家投资公司成为互联网行业的水电煤茶,本身就是腾讯最明智的选择,能够连接一切也可以孵化一切,而也这反映了腾讯清晰的战略布局。
而微信目前的在即时通讯领域的流量优势和资本优势,是今日头条短期内无法撼动的。
或许,未来中国的社交领域,今日头条与腾讯,并不是谁“吃掉”谁,而是双方在短视频和个人即时通讯等各自擅长的社交领域做大做强,形成“双寡头”格局。双方在社交领域的你追我赶,甚至硝烟弥漫,这都是市场竞争的表现。有竞争才能把产品做到极致,而用户需要的正是有着更好体验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