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数控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个性化在线定制……在数字化、智能化趋势下,这些全新的应用场景正离我们越来越近。
摘要:未来社会可以智能到什么程度?
今年,人工智能依旧进入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不一样的是,人工智能成为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新动能。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了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
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明确提出:
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围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工业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 +”,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
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数字经济。
这是继“互联网+”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之后,“智能+”第一次出现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
从“互联网+”到“智能+”,有何深意?
2015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互联网+”,四年时间,互联网与传统行业全面结合,创造了众多新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形态。四年后,2019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智能+”。
从“互联网+”到“智能+”,政府工作报告表述变化的背后,是中国人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又一次升级迭代,也是一种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互联网+”时代,各种基于互联网数字技术的商业模式,改变着人们的衣食住行,一键下单,共享经济等等,实现了人与人的实时连接。而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不再局限于连接人与人,而是将人与物,物与物连接在一起,从而带来万物互联的全新时代。
按专家的说法,“‘智能+’比‘互联网+’再进一步,体现了基于数字革命的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生产的全新赋能!” “‘互联网+’解决的是通信问题,是知不知道的问题,‘智能+’解决的是提高效率的问题,是一项更长远的规划。”
从宏观层面来看,“智能+”正式接棒“互联网+”成为赋能传统行业的新动力,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规模化落地的时机出现了。
从微观层面来看,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丰富应用,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能商贸、智能医疗、智能教育……等“智能+”,会让我们走入更加智能的万物互联生活。
“智能+”社会已步步临近
人工智能看似遥远,但实际已经出现在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看一看下面的这些案例。你就知道这个“智能+”,“+”的是什么,又会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
1、无人银行来了
去年,中国建设银行宣布:国内第一家无人银行在上海正式开业!踏进大门的一刻,你会彻底震撼:找不到一个保安,取而代之的是人脸识别的闸门和敏锐的摄像头。
找不到一个大堂经理,取而代之的是也会微笑说话,对你嘘寒问暖的机器人。
更找不到一个柜员,取而代之的是更高效率,懂你所要的智能柜员机。
这里没有人,但90%以上现金及非现金业务都能办理。复杂的,只需带上耳机和眼镜,远程一对一。
2、无人餐厅来了
马云的无人餐厅亮相,没有纸质菜单、没有点餐员、没有收银员,顾客吃完饭拍拍屁股就可以走人,交给了支付宝在后台扣账。
3、全球首个AI(人工智能)合成女主播来了
新华社推出了“全球首个AI(人工智能)合成女主播”!日前,一位名叫“新小萌”的AI女主播在屏幕上为全国两会进行播报。
镜头前“新小萌”齐颊短发,佩戴着珍珠耳钉,神情自若,仪态大方。对着镜头讲话时,面部表情生动自然,声音带有情感,一边眨眼睛,一边轻微调整着坐姿。除了口型变化偶尔跟不上语音和语速稍慢,几乎可以以假乱真。
除此之外,还有央视网的虚拟主持人“小小撒”。
“小小撒”长得和主持人撒贝宁相似度极高,在2019年央视网的《网络春晚》中第一次亮相时,就让小撒惊呼:“找到了我失散已久的孪生兄弟”。
“智能+”将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智能+”社会已步步临近,从其作用来看,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工业生产“联网”、管理智能升级、企业上云服务,生产制造业因人工智能变得高效便捷,加快了转型的步伐;无人驾驶汽车相继上路,市场需求刺激了无人汽车的技术研发,推动了汽车行业的转型,也推动了车联网等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基于用户历史行为、当季流行商品等大数据推荐商品,电子商贸行业因人工智能在采购和库存管理上变得更加精准;写稿机器人和AI合成主播上岗,创新了新闻行业的传统形态。
智慧生活方便你我
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产品落地开花,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人们的衣食住行带来便利。
在河北省雄安新区,首家“无人超市”正式运营。顾客通过刷脸进店,商品上的价签都含有电子芯片,可以完成自动识别、自动结算。凭借人脸识别和行为抓取等技术,超市里基本实现了“0”工作人员,大大缩短了顾客的结账时间。
在北京国际图书城,占地30平方米的“新华生活+24小时无人智慧书店”是北京首家24小时无人值守的智慧书店。从读者刷脸扫码进门,到挑选商品,再到机器人扫码结算、读者离开,所有环节均无人值守。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社会各界也正积极勾勒未来智能+社会图景。
1、“智能+交通”能解决道路拥堵这一城市发展难题,让老百姓出行更加顺畅和安全。
按全国政协委员、百度董事长李彦宏的想法,传统方式已无法有效缓解拥堵,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或可构建智能交通解决方案。例如依靠多传感器融合等车路协同技术建设的智能路网,可提高交通系统的感知能力,实现车车、车路的信息交互和共享,有效避免和减少交通事故;运用智能云、大数据、边缘计算等技术,搭建计算平台,分析全量交通数据,能够预判拥堵趋势并提前采取预防性措施;利用智能信号灯、智能停车系统,可提升交通系统的调度能力。
2、“智能+医疗”有助于医学科技进步和诊疗水平的提高。
从目前国内医疗的现状来看,由于数据互联互通不充分、规范化不够等问题,我国病例数多的优势没能充分发挥。李彦宏提出,应加强数据互联共享,完善电子病历管理制度。在保护患者隐私的基础上,实现数据的相互交换,从而让研究人员更好地利用数据,推动医疗事业进步。
3、“智能+教育”将有效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在全国政协委员、网易公司董事局主席丁磊看来,利用“人工智能+教育”等互联网技术,用直播、VR把优质教育资源同步到贫困山区,消除城乡教育鸿沟、消除贫困代际传递,推动中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恒基兆业集团副主席李家杰建议,发展“人工智能+教育”产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教育公平。
理性看待智能加速度的两面性
人工智能产业正迎来应用的快速增长期。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达到237.4亿元,同比增长67%。报告还指出,目前中国的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居全球第二,是全球人智能投融资规模最大的国家。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已经进入国际领先集团。
而艾媒网发布的《2018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研究报告》也显示,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领域融资事件共有597起,同比增长15%,融资规模达1311亿元,增长率超过100%。
“ 智能+”正式接棒“互联网+”,成为赋能传统行业的新动力,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必将进入大规模场景应用落地的黄金爆发期。
同时,当前我们正处于5G预商用的前夜。5G所具备的高带宽、低时延和大连接的特点,将催生前端工业设备、传感器等的“万物互联”,并将云端的智能化资源,几乎实时传导到终端。这些势必将全面加速“互联网+”和“智能+”产业的发展进程。
但一枚硬币总有正反两面。在日前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大会发言人张业遂认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一些国家已将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同时应当看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具有不确定性,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法律关系、道德伦理、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新挑战。
因此,只有建立完善的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处理好机器与人的新关系,我们才能更多地获得人工智能红利,让技术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