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伦敦12月18日电 题:英国2011:经济低迷下的多事之秋
中新社记者 魏群
临近岁末,英国首相卡梅伦在欧盟峰会上拒绝签署欧盟新协议,遭法、德等欧洲盟友痛批。虽然传统上英国一直与欧洲大陆刻意保持着一定距离,但卡梅伦这一将英国推向愈加孤立地位的举动,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国内经济低迷、多事之秋下的无奈选择。
2011年英国经济继续在低谷中徘徊,不仅增长乏力,且正步入衰退的边缘。截止到10月份的前3个月,失业人口总数达264万,创下17年来的新高。为维护卡梅伦所称的“国家利益”,尤其是保护对英国经济至关重要的金融业,卡梅伦不惜在对外政策上更加趋向保守。
而在对内方面,政府1年来依然强力推行大幅削减公共开支、压缩财政赤字的经济政策。而经济不景下本就生计维艰的民众,对政府一系列紧缩新政强烈反弹,一年来大规模抗议活动此起彼伏。
3月份,数十万民众走上伦敦街头,抗议政府削减开支;6月份,数十万公务员、教师等举行罢工游行,抗议政府养老金改革计划;11月份,数千名大学生伦敦游行,抗议大学学费上涨;11月底,200多万名公营部门人员举行24小时大罢工,创下32年来英国罢工规模之最。
除这些直接的抗议活动外,今年内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也与经济低迷密切相关。8月份,从伦敦北部引发的骚乱迅疾蔓延到全英多个城市,汽车被砸,商店被抢,房屋被烧,数千人被拘捕。贫困地区对前途无望的青年失业者成为肇事主力之一。在警方全力镇压的同时,卡梅伦不由感叹:“我们的社会病了。”10月份,“占领行动”从华尔街蔓延到伦敦,在美国的占领行动已被清除之后,伦敦的抗议者们至今依然驻扎在金融城内圣保罗大教堂前,打出“我们是99%”的标语,表达着对贪婪的银行家们的愤慨。
在发生众多“内忧”的同时,“外患”也持续不断。虽然政府今年宣布了在伊拉克军事行动的全部结束,但阿富汗战场仍不时传来士兵阵亡的不幸消息。在财政本就吃紧的情况下,参与对利比亚军事行动,军费远超预算,遭民众强烈质疑。与伊朗发生外交风波,驻伊使馆被伊朗抗议者冲击,最终引发关闭双方使馆,大使遭逐。
在这个经济低迷的多事之秋,威廉王子与凯特的“世纪婚礼”虽曾带给英国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但这童话般的景象毕竟是短暂的。在政府让民众与其“共度时艰”的号召下,如何维持生计才是他们所面临的更长期和现实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