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际滚动新闻 > 正文
分析:野田佳彦执意增税 反对声高涨前路艰难
www.fjnet.cn 2012-01-07 17:36  孙冉 来源:中国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中新社东京1月7日电 题:野田佳彦执意增税 反对声高涨前路艰难

中新社记者 孙冉

日本政府和执政党6日在首相官邸召开“社会保障改革总部”会议,正式敲定了社会保障与税制整体改革大纲草案。草案提出将在2014年4月把消费税率提高至8%,到2015年10月进一步提高至10%,并将于3月底前向国会提交消费税增税相关法案,力争尽快通过。

3天前,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在新年记者会上连说四个“绝不放弃”,称只有推动改革才能改变日本经济低迷的局面。在其势将增税进行到底的背后,则是日益高涨的反对之声和党内分裂之势。

前所未有的反对声

2011年12月中旬有民调显示,上台刚过百日的野田佳彦的国民支持率已经降至三成。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他坚持增加消费税。如果说野田在当年10月坚决支持日本加入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谈判,得罪的是以农业界为首的一部分人;如今,他坚持增税,几乎得罪了所有人。

且不论在日本经济多年不景气又遭遇大地震打击使得日元升值和出口赤字的背景下,增税是一件雪上加霜的事情,仅在民主党2009年竞选执政党的竞选公约中,就明确提出在任期间绝不增税。因此,野田此举等于对选民背信弃义,进而导致了民主党党内的分裂。

民主党的元老、前民主党代表小泽一郎带头反对增税,其派系下的11名民主党议员去年12月底毅然退党。一旦小泽一郎也带头离开,民主党分裂之势将变得无法控制。这不仅对民主党本身,对野田的执政基础都将带来威胁。

野田佳彦把通过增税法案的希望寄托于在野党,但就目前的形势看来,在野党几乎都反对增税,以自民党为首的在野党等正以违反承诺为由要求野田尽快解散众院。

野田佳彦的理由

在普遍的反增税舆论中,去年12月,野田一度表示,如果增税法案能在国会成功,他将在法案成立后解散众议院举行大选。其意在吸引在野党携手通过法案,也是给民主党内反增税势力的反击。因为,解散众议院重新大选的话,以民主党现在的形势,恐难保执政党之位。而野田自己支持率连续跌落,再次继任首相的希望也比较渺茫。野田意图用自己的政治生命去换取增税法案的通过。

野田固执增税的原因,是不断创新高的庞大国债。日本公共债务相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超过200%,居发达国家之首。截至去年9月末,日本国债总额达954.4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78万亿元)。也就是说,人均债务额约为747万日元(约合人民币61万元)。

野田认为,增税是进行财政再建的唯一办法。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日本必须在未来10年内逐渐将基本赤字率削减10%,才能使债务率在2015年稳定下来,并且此后保持逐渐下降的态势。野田希望增税可以使得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赤字在2015年实现减半,到2020年实行平衡。

也有声音认为,如果想彻底埋平赤字,增税到10%远远不够,需要增税到17%才可以,因此,这次的增税只是一个开始。而对老百姓来说,已经苦不堪言。

有计算显示,如果增税到8%,年收入在550万-600万日元之间的四口之家,一年将多负担8.5838万日元,增税到10%,将再增加6万日元。而且,对于民众来说,不仅仅是消费税增税一个负担,2011年的大地震让全民为灾后重建掏腰包。从2012年开始,作为灾区复兴费的基于所得税的临时增税也将开始,在今后的25年间,所得税将上升2.1%。

增税能拯救日本?

野田曾引用《易经》中的一句话来形容对增税的态度:“君子豹变”,意思是作为政治家,要想改变现状需潜移默化进行改良。为此,他不惜一头扎进政治家最敏感的增税地带。

自1989年日本正式征收3%的消费税以来,数次提倡增税的政治家没有一个落得好下场。开创消费税征税的竹下登内阁在通过该法案后,在国民中的支持率大跌。1997年,桥本龙太郎内阁将消费税升至5%,直接导致他在隔年的参议院选举中惨败从而退位。

有很多质疑认为增税未必是当下拯救日本的最好办法。

去年12月下旬,日本评级投资信息中心宣布,将日本国债信用评级从最高级别AAA下调一档而为AA+。该机构称,即使日本政府按拟议方案提高消费税率,也难以避免公共债务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增加。

日本经济专家们则不断举出数次大地震后出现金融恐慌的例子,以期证明野田过于着急进行财政改革,却忽视了大地震刚过,日本正处于千疮百孔的特殊时期。1927年的关东大地震后,日本政府政策失当,使得当时汇率变动,企业利润率大幅下降,银行被波及使得资金失去流动性,直接引发了著名的“昭和金融恐慌”。

这场增税大战将成为2012年影响日本政治经济走向的重要议题。野田面对的反对阻力将引发怎样的激烈反应,推动民主党和日本走向何方,仍是个未知数。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