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 惠安在行动”系列报道七:
惠安县山霞镇:基层文化建设引领移风易俗工作
陈木春向记者展示一件旧时渔民上船打鱼所穿的桐油衫 东南网记者 傅心玫 摄
东南网7月31日讯(本网记者 傅心玫 陈培源 实习生 陈燕红 通讯员 柯碧田)提起惠安县山霞村,许多人第一时间想起的便是村里浓厚的乡风文明氛围。近年来,山霞镇以崇尚文明、勤俭节约的良好社会风尚为出发点,改建孝文化基地、民俗馆、惠女调解室等,充分发挥基层文化设施作用,扎实开展以移风易俗为重点的群众文化活动,形成全镇各村移风易俗新风尚。
民俗馆展文明新风 祠堂旧习演变孝文化
“奉先思孝,处下思恭;倾己勤劳,以行德义。”在山霞村乡贤陈木春家里挂着这样一句话,以此形容这个全国“最美家庭”。提起陈木春,村民们赞不绝口的便是他自费200多万在自家祖厝上建立的农家民俗馆。民俗馆内收集了2000多件闽南人生产生活、婚丧嫁娶的家庭民俗物件,包括明末清初以来各类惠安风格服饰,犁、耙、簸箕等农耕器具,蛤刀、船衣等渔具以及风箱、鸡庵等生活用具。这些物件大多都是由陈木春通过朋友与市场等渠道收集过来,为了收集一个物品,陈木春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与财力,但他依然甘之如饴:“这些东西都反映了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如果不收集起来,担心以后会流失掉。”
陈木春年轻时通过经商,为家庭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条件。但他对传统文化与艺术有着炙热的爱好,自2011年起,不忍见到承载着传统文化的民俗物件流失的他便萌生了建立民俗馆的想法,在动员说服了家族成员后,他以自家祖厝为基地,开始民俗馆的筹建工作。陈老的子女一开始表示了不解,纷纷劝说老人不必这么辛苦,但随着民俗馆的家庭文化示范作用渐渐体现,子女们也理解了老人的用心良苦,并为陈木春夫妻俩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支持。如今,民俗馆已成为福建省家风家教示范点,山霞镇妇女、青少年活动教育基地等,陈木春家庭更是成为一例鲜活生动的家庭孝文化传承示范案例。
山霞村的山霞文化公园景色优美,是众多村民休憩散步的不二场所,人流量较大。近年来,山霞村沿着山霞公园建起了一排祠堂,并将部分祠堂进行改造,建设成舜帝纪念堂,将孝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山霞村老人协会会长陈水福告诉记者,以往有不少人在祠堂祖厝内开展封建迷信活动,如今祠堂习俗向孝文化演变,有利于村庄的孝道教育,也为建设文明乡村增添力量。此外,村民自发将杂草丛生的荒地整修成了孝道园,并邀请村里老人在孝道园对参观人员进行讲解,在丰富基层文化的同时,也在村庄唤起阵阵文明新风。
山霞村惠女调解室调解员正在为村民解决纠纷 山霞村供图
以柔情断“家务事” 惠女调解室助兴文明乡风
在山霞村,有6位身份“特殊”的妇女,她们时常奔走于村子内,了解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并将起纠纷的村民召集到一处祖厝中进行调解,这6名女性是山霞村惠女调解室成员,自2017年1月份惠女调解室成立以来,她们利用妇女柔情,积极化解邻里纠纷,有力维护了村庄的和谐。
“平时村民如果有什么难以解决的纠纷与矛盾,都会向我们反映,随后由我们召集当事双方到调解室进行调解。”山霞村妇女调解室主任陈丽琼告诉记者,调解室设立的初衷是充分发挥女性柔性的一面,利用惠女扎根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调解各类纠纷,调解室的6名成员在村内都有一定群众基础,因此在调解室设立后,很快得到了村民的信任,遇到矛盾也愿意寻求她们的协助调解。
据陈丽琼介绍,惠女调解室制定了明确的调解流程,在调解时固定安排2名调解员,一名进行纠纷调解,一名登记调解情况。如今调解室已成功调解数十例纠纷,不仅调和了家长里短的小矛盾,也曾成功阻止了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发生。2017年11月,受雇于山霞村村民陈某的建筑工人朱某在工作时不慎从三楼坠落,其家属与雇主陈某在赔偿事项上起了分歧,双方召集了大量人员进行对峙,眼看一场群体性事件就要发生。得知情况的惠女调解员们立马商讨对策并到现场进行调解,对双方负责人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经过三个昼夜的努力,三方终于签订了调解协议书,解决了这场纠纷。得知此事的村民纷纷称赞惠女调解员们“沉着冷静,理智又客观。”
除了山霞村,山霞镇多个村庄也陆续设立起惠女调解室,为和谐乡村的建设带去了行动上的支持。如今,惠女调解室已经成为多个乡村的名片,文明乡风不断传播开来,未来山霞镇也将积极探索与挖掘先进典型,引导群众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协助移风易俗相关工作的开展,推动全镇社会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提高。
陈水福老先生常在孝道园为参观人员讲解舜帝故事 东南网记者 陈培源 摄
陈木春正在展示一块收集来的旧时腰包 东南网记者 陈培源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