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广大人民群众住有所居(民生连线·民声在线) 四川省住建厅厅长何健代表 泰禾集团董事长黄其森委员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张泓铭委员 “涨得太快了,再不买,就更买不起了。”去年,在北京“漂”了8年的国企职工陈浩终于成了有房一族。他买的二手两居室位于东四环外,有80多平方米,单价已从前一年的5万多元涨到了7万元。陈浩夫妇的父母为了支援他们买房,东挪西借凑了150多万元。陈浩说:“买完房,总算松了口气,但也真是‘压力山大’。在我老家承德,这些钱能买好几套别墅呢。” 长安居,大不易。2013年结婚以来,陈浩夫妇一直租房,也一直关注着房价走势。他觉得,虽然从租售比来讲,租房比买房划算,但手里有房肯定更踏实些,再说,房子未来基本都会升值,“可是左等右等,等来的却还是涨。但愿今后几年市场能稳住,以后也能换得起再大点的房子……” 住房,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房价,让老百姓牵肠挂肚。2016年,我国部分城市的房价先是坐上“过山车”,随后又及时踩下了“急刹车”,市场最终回归平稳。社会各界都关心,今后几年房地产市场能够平稳运行吗?老百姓住有所居的梦想该如何实现? 房价大起大落,对社会每一方都是伤害 “房价大起大落,对社会上每一方都是伤害。”何健认为,去年一些城市出台的限购、限贷等调控措施效果明显,把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很快压下去了,达到了预期目的,“事实证明,中央的判断和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目前一线和二线热点城市的限购、限贷政策仍会持续较长时间。”黄其森判断,今后两年将是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之年,也不排除局部城市房价会出现下跌,回归合理水平。 “在相关制度没有完善之前,对房价过快上涨还是不能掉以轻心。”张泓铭分析道,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犹在,部分城市泡沫水平已接近临界点,加上土地、财税、金融等方面基础性制度尚未完全理顺,市场调控的长效机制尚未全部建立,消费者对市场看涨的预期尚未回归理性,市场波动威胁依然存在,“不过,只要把楼市稳定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基本不会出现大起大落。对此,我们也要有足够的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不同城市间楼市分化的态势在加剧。正如黄其森所说,一线和二线热点城市供不应求,但部分三四线城市仍然供大于需,去库存形势依然严峻。“2016年去库存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它是建立在市场整体过热的基础上的,不能过于乐观。”张泓铭认为,下一步去库存除了要继续收紧供给、推动需求外,还应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让市场自动出清。 房子不是用来炒的,要坚持住房的居住属性 历经楼市短期内“由热转冷”之后,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坚持住房的居住属性,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中央层面为房地产市场发展确立的清晰定位,得到了代表委员们的赞同。 “这是中央对于10多年来房地产调控经验与教训的高度总结。让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必须端正对房地产功能的认识,就是使用第一、经济增长第二。”张泓铭表示,“不是用来炒的”针对的不仅是个人和机构,对于地方政府也是如此,“再不要借助房地产来推高GDP和地方税收了。” 在黄其森看来,过去出现炒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房价上涨过快、实体经济困难加大,加上杠杆率较低、居民投资渠道有限,使得房屋的投资属性、金融属性逐步高过了居住属性。“房子的主要功能是用来居住,也具有某种投资和抵押功能,但这部分功能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否则就会让炒房等问题凸显。”何健说。 让住房回归居住功能,需要制度设计思路的转变。 何健认为,现行住房制度的设计初衷主要针对的是城市居民,但如今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主要需求转向了农民工、大学生等新市民群体。去年四川各地结合着去库存,纷纷出台农民工购房优惠政策,包括发放补贴、降低首付、灵活还款、税费减免等,目前除成都外,大多数市州农民工的购房比例已达50%以上,“制度改革要瞄准新市民这一购房主体,他们身上有实实在在的刚性需求。” 让住房回归居住功能,也需要持续深化改革的勇气。 “在基础性制度方面,要解决城乡土地二元化、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投资市场结构失调、农民土地权益无法变现等问题,需要改革攻坚的精神;为了建立稳定成熟的调控机制,也需要认真深入地研究和创新,让调控目的更清晰、手段更规范。”张泓铭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