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土地红线问题是绕不过去的问题。日前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发布的《土地制度改革和新型城镇化》的报告,提出“改变严守耕地红线的思路,扩大城镇建设用地规划”。再次引发了对18亿亩耕地红线的争论。那么,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传统的土地红线是否也应该随之调整,如果必须变革,又该遵循怎样的原则和路径?记者就此问题专访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姚洋认为,中国无需担心粮食安全问题,但出于减少土地浪费的考虑、仍应设定耕地红线。
“土地红线”存在不仅是因为粮食安全问题
记者:从你的理解看,最初中央制定耕地红线政策是基于什么样的考量?目前这个耕地红线还必要吗?为什么?
姚洋:中央当初的初衷既包括粮食安全,也包括防止土地浪费。粮食安全在几乎所有国家(可能除了那些土地非常丰富的国家)都是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在亚洲这些人多地少的国家,更是如此。所以,确实有一部分原因是我们需要一定的耕地来生产粮食。但是这方面的考虑,我认为是越来越不重要了。我国的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远高于人口增长速度。过去30年平均下来,估计每年的粮食增产量在2%左右。这是一个非常乐观的数字,因为我们的年平均人口增长率只有0.7%。还有就是中国农业的科技进步。绿色革命以来的历史告诉我们,粮食增产的潜力非常大,如果我们愿意使用转基因技术的话,粮食增产的潜力就几乎是无限的。我们生物技术的进步非常快,所以耕地不会成为农业生产的强约束。不是说没有约束,但是它的约束不强。因此,光从农业和粮食安全的角度去控制耕地红线呢,我觉得意义不是那么大。
不过,有别的更重要的理由使我们需要控制耕地。现实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如果不控制耕地,地方政府和农民就会无限制地扩张他们的建设用地。如果没有指标限制,农地向非农地的转换会非常任意,这就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在任何一个国家,使用土地都是极其慎重的,都要经过严肃的审批。比如说美国,土地规划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门,说这块是农用地,那就是农用地,要转成商业用地,不行。想要改变规划,是很困难的。所以说减少土地浪费,是控制土地用途的一个重要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是保持生态,耕地如果都变成了工业用地和城市用地,可能改变生态环境。再者,我们的土地制度决定国家、政府可以征地,在农村又是集体所有,没有真正落到个人的手里头,所以土地很容易造成浪费。
基于以上这些原因,我认为需要有一个耕地红线。
记者:那么,把耕地红线制定在18亿亩这个数字上,是否出于某种科学的考量?
姚洋:其实这也没什么科学可讲。如果说18亿亩不科学,19亿亩也未必科学。但是土地红线本身是需要的。那么既然已经设定了18亿亩,那就不要再去调整它了。
记者:关于《土地制度改革和新型城镇化》报告中提到的用土地当量红线替代现在单纯的土地面积红线的建议,你怎么认为?从技术上分析是否可行?
- 2013-07-19福州7月以来住宅成交量下降 二手房价无明显变化
- 2013-07-196月厦房价涨幅全国第五 环比涨1.6%同比涨11.9%
- 2013-07-19榕7月以来住宅成交量下降厦6月房价涨幅全国第五
- 2013-07-19环比涨1.6%同比涨11.9% 厦6月房价涨幅全国第五
- 2013-07-19福州厦门一手房价同比涨幅超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