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25日是第23个全国土地日,主题是“珍惜土地资源,节约集约用地”。
今起,本报联合市国土房产局推出系列报道,聚焦我市以土地为杆杠,全力发挥土地在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引领支撑作用,为提高全市经济质量和效益取得更大作为的新做法、新成效。
本版文/本报记者陈运军梁辰吴晓菁
耕地保护,留住青山绿水。
高新技术产业用地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
一直以来,厦门市把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作为保护土地资源的有力抓手,把贯彻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不断完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尝试创新耕地保护机制,为厦门全面推进跨岛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综合配套改革打下坚实基础。
在省2011年度设区(市)集约用地考核中,厦门市位列全省第一。
1
规划先行
贯彻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
一个新的特点是,经济发展目标由注重经济建设向经济增长与保护资源相协调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外延式增长向集约内涵式增长转变。
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先从土地规划抓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辖区内土地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合理统筹用地的基础。厦门市在编制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整合了交通、水利、环境保护、农林、海洋渔业等其它相关规划,有机衔接了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一心两环、一主四副(八片)”组团式空间格局,充分考虑了生态城市建设、生态绿楔、水源保护地、填海造地、农业发展用地,突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以总体规划统筹各区域、各行业发展用地。按照“有保有压,集约用地,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的原则,统筹安排土地利用计划,保障合理用地需求,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布局、结构和时序安排。
2
功能优化
支持“高、新、特”产业发展
在土地功能定位上,厦门市以高标准和可持续发展为要求,放弃低端化、同质化,选择“高、新、特”的产业发展路径。积极引进电子商务、互联网、物联网、健康产业等新兴产业,着力发展低污染、高效益的高端和特色项目;瞄准海峡两岸金融中心和海峡西岸重要的商务营运中心、消费购物中心、旅游集散中心的区域定位;突出产业发展创新,抢占产业高端、培育新兴产业、壮大特色品牌;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努力实现岛内研发、岛外生产的合理布局,不断提升发展质量与效益。如今,会展业已成为厦门一张耀眼的名片。已建成的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厦门国际会议中心总建筑面积达48万平方米,举办的“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海峡论坛”等都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展会,对厦门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强大的产业带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