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方政府看来,发展旅游地产符合其长期利益。由于旅游地产前期投资大、品牌效应比较强,需要持续投资,所以地方政府频频出台优惠政策,把旅游地产作为启动地方经济和旅游业发展的动力之一。
6月29日,国家旅游局公布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业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依法投资旅游产业,切实将民间资本作为旅游发展的重要力量。《意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业,并鼓励民间资本合理开发旅游资源、经营和管理旅游景区、开发各类旅游产品等。
据悉,今后政府将在金融保障等方面对进入旅游业的民间资本给予支持,受新政带动,高端旅游市场将呈现出新活力。其中,投资经营景区、建设酒店式公寓、开发大型度假区、发展海岛海洋旅游等,将掀起民资注入的新高潮。
投资热潮背后考验抗风险能力
杨红旭认为,在旅游地产日渐火热的情况下,随之引发的问题也接踵而至。
首先,近年来有一些开发商借旅游开发之名,行圈钱圈地之实,开发高档住宅。它们热衷的是“地产”,而非“旅游”。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企业拿地成本低得难以想象。而开发商更关注以开发旅游的名义而带来土地增值,实现周边商业地产和住宅的高回报,旅游项目正在被房地产“绑架”。
2012年2月16日,央行和发改委等七部委联合发文指出:支持合格旅游企业上市,但对于借旅游项目变相开发的房企将予以严查。
其次,旅游地产投资存在较高的风险,具有资金额大、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一旦投资收益不理想,有可能产生旅游地产泡沫化的风险,出现大面积“烂尾楼”。如果盲目进入,对当前资金链比较紧张的房企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以万达为例,其几个大型旅游项目都是联合了国内几家顶级的民营企业组成了投资团队进行投资,共同抵御资金风险的同时,实现资源整合和技术整合。
同时,旅游地产是全产业链的行业。与商业地产相比,旅游度假项目跨行业和专业门类多,复杂的复合型更高。这就意味着,旅游地产不仅要在选址上做功课,更要注重后期运营的策略,以此来强化旅游地产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此外,因开发旅游地产而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和规划不合理导致的资源浪费现象层出不穷。如云南西双版纳白象湖填湖建房、大理洱海天域项目等,对当地生态环境破坏程度令人痛心。此外,上世纪90年代海南的“烂尾楼”以及如今三亚一些五星级酒店私圈海域为海滨浴场等现象都是因规划不合理导致的资源浪费。
旅游地产的吸引力是依托当地优良的自然环境,打造适合旅游度假的地产项目,开发过程中,不仅要对原有的自然环境实施保护,还要针对旅游开发的规模和配套设施对环境的影响,制定长远的生态修复和保护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