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频频出现的房地产调控面前,宋卫平带领的绿城中国总是在同行中率先遭遇困境,这与其商业模式不无关系。绿城中国高管惯以“我们的作品”来描述他们所盖的房子,但打造作品的代价是牺牲企业的营运效率和利润率,低毛利、低周转导致绿城中国造血能力显著低于万科等同行。
重资产、低周转的生存模式下,绿城中国要满足宋卫平争做行业老大的个人追求,只能依赖于不断放大杠杆,因此,绿城中国的成长史堪称一部宋卫平东奔西突的融资史。早年,他借助海外资本市场,多种工具交替使用频繁融资,最终被一笔海外优先票据套上“枷锁”,绿城中国一度濒临清盘破产,幸而2008年金融危机时债券市场暴跌,其采取主动违约、高成本信托融资杠杆替代等手段“死里逃生”。此后,宋卫平选择了通过信托融资不断放大杠杆这一险招,绿城中国由此实现了全国化布局。虽然为摆脱对杠杆的依赖,宋卫平提出发展代建等轻资产模式,然而其有效性仍有待观察。如今,随着新一轮调控效果的彰显,绿城中国再陷破产传言。这一回,其能否如2008年那样,再次上演惊天大逆转?
傅硕/文 孙红/指导
2011年,绿城中国(03900.HK,或“绿城”)掌门人宋卫平又逢流年不利。年初,“宋员外民间借贷”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下半年又有“海航30亿收购绿城”、“银监会调查绿城信托融资”、“绿城中国从香港退市”、“绿城中国破产”等负面新闻接连爆出,所有言论直指绿城的现金流危机。3年前,因一笔美元高息债而可能导致绿城破产的一幕,似乎正在重演。在房地产市场频繁的调控面前,绿城为何总是率先遭遇困境?
理想的冲突,埋下绿城模式隐患
房地产圈有一种提法叫“向万科学品牌,向绿城学品质”。在绿城掌门人宋卫平眼里,房地产“有身段、有表情、有美感、有艺术、有生命”,“要经得起时间的洗磨”。一个有趣的细节是,相对于一般开发商谈论“我们盖的房子”,绿城高管更习惯用“我们的作品”这样优雅的表述。
在房地产行业,同样主打高端产品的还有龙湖地产(00960.HK),不过其走出了一条小而美的路线。然而,“产品主义偏执”的宋卫平有一个超越万科、冲击行业老大的理想。同时背负打造艺术品和当行业老大这两大理想的绿城,在行进中遇到了比同业更多的经营冲突。
打造“作品”的代价
把房子打磨成艺术品,需要慢工出细活,因此,绿城牺牲了速度,其产品生产和销售周期明显长于同行(表1)。2007至2010年间绿城的平均存货周转天数为2217天,这就意味着项目从拿地到交付给业主平均需要6.07年,一个项目从资金投入到产生会计利润的平均时间在6年左右。而龙湖同时期的平均存货周转天数是1108天,即3.04年,万科存货周转天数更是远低于绿城,仅为1064天,约2.92年。
- 2012-01-17六成一线房企未完成销售目标 绿城中国降37%
- 2012-01-05绿城中国去年底销售额激增 高端住宅降价换红包?
- 2011-12-26绿城中国资金链告急 开始卖项目求生
- 2011-11-28绿城中国微涨 传与中投等合建公司投资内地地产
- 2011-10-07华富新闻:花旗维持绿城中国(3900)沽售评级 看3.13元
- 2011-10-09新湖中宝、绿城中国建立互保关系
- 2011-09-29绿城中国澄清无退市打算
- 2011-09-28绿城中国发布澄清公告 否认将要退市
- 2011-09-23绿城中国暴跌16.23%恒大暴跌10.9% 行业全球暴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