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记者发稿,针对上述情况,《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尚未得到世茂方面的回应。
精装修成监管盲区
张倩在与开发商相关人士的多次交涉后,目前开发商相关人士初步同意张倩提出的毛坯交房的要求,随即协商的关键落在了精装修资金补偿问题上。由于当初开发商对外宣称的精装修标准为1.2万元/平方米,张倩要求以1.2万元/平方米的标准退回其202平方米房屋的精装修款,合计约240万元,但开发商以《商品房预售合同》中没有1.2万元/平方米精装修标准的相关说明为由,只答应退还约二三十万元的精装修款。
张倩称对此难以接受,“按此计算,自己所买的202平方米房屋,平均下来的精装修标准才1000多元/平方米”。对此,张倩很感慨精装修标准的混乱。
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行内人士概括说,张倩遭遇的问题是普遍现象,因为目前精装修行业对于定价问题,圈内并无明晰的标准,基本由开发商“自定价”,以及在“自定价”基础上的“自宣传”,可称作“自定价”现象。为了尽量规避“自定价”现象可能衍生相关后期风险,开发商一般会采取两个做法。首先,在与业主签订的精装修房屋的商品房预售合同中,只会说明是精装修房屋交房,但未标明具体的精装修价位标准,如张倩所买的世茂宫园房屋的商品房预售合同中就出现这种情况,从而导致业主后期在维权时面临“无据可依”的难度;其次,在商品房预售合同有关精装修部分的说明或对外宣传时只强调装修过程中所用材料或设备的品牌,而对于具体品牌下面的型号、规格、价格标准、施工工艺等细节问题却模糊化处理,导致交房后业主发现装修效果与当初的样板间不一致时,有点哑口无言的感觉。
另外,目前市场上精装修房还存在诸多“常见病”,比如按建筑面积收取或宣传精装修费用,从而将公摊面积也计算在精装修费用中。
精装修或成暴利工具
全国房地产经理人联盟常务理事杨廷文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精装修监管上的无序,给一些房企留下了可钻的漏洞,从而导致精装修部分的利润率惊人,一般在50%左右。
杨廷文介绍说,高利润率主要通过两个方式获得:设计的隐藏和材料的偷梁换柱。
设计的隐藏是指开发商在对外宣传时,精装修部分被设计得很美好,在材料或相关设备的清单描述中,一般都以名牌产品故意增加成本,从而提高精装修档次与要价,但在施工的时候,如强弱电材料等隐蔽部分却可能用一些假冒材料,甚至是一些废材,以降低成本,而这些隐藏在外表内的材料,不专业的购房者很难分辨。材料或设备使用上的偷梁换柱,同样可以达到对外提高报价,对内降低装修成本的目的,如一些电器,对外宣传时都是名牌产品,但却故意不说具体的规格等,以达到变相欺诈的目的。
对此,杨廷文认为,一些精装修项目,可以为房企达到三个主要目的。首先,由于精装修部分利润高企,可以将投资价值最大化;其次,可以制造营销噱头;第三,通过精装修,人为地为自己制造了一个行业资源整合平台,从而可以收取材料供应商、施工方等合作方的一笔保证金,而在地产调控导致房企融资受压之下,这笔保证金就是一笔短期的变相无息借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