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天下>> 国内热词>> 2014年全国两会

新华社社评:凝聚改革正能量 实现发展新跨越

——写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闭幕之际

新华网北京3月12日电 民主、团结、求实、奋进。举国关注、世界瞩目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圆满闭幕,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即将完成各项议程。2014年的全国两会,将以其特殊意义影响中国的改革与发展。

改革,是今年两会的鲜明主题;改革,是代表委员的最大共识;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在全面深化改革开局之年这个不同寻常的时间节点,代表委员围绕改革商国是、增共识,抓住落实定大计、聚力量,唱响全面深化改革主旋律,凝聚攻坚克难正能量,推动新一轮改革迈出坚定步伐。

过去一年,是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履职第一年。面对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大课题,代表委员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察民情、听民声、集民智、聚民力,通过民主立法、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政治协商等多种方式履行职责,为全面深化改革献计献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年工作预期目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积累了新的经验,体现了代表委员的担当精神和履职能力。

今年,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60周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正是在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基础上,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厦,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推进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坚实制度基础。发扬民主就能增进共识,紧密团结定能凝聚力量。坚定制度自信,发挥制度优势,汇聚心往一处想的智慧,凝聚劲往一处使的力量,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基础就愈加牢固,求实奋进的力量就更加强大。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通过法定民主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是今年两会的中心任务;把向深化改革要动力的指导思想转化成具体可行的施政举措,是两会成果的集中体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确立的9个方面重点工作,直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转型升级的难点、改善民生的焦点、社会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热点等问题,工作着力点集中指向关系重大、任务急迫,以及涉及百姓期盼的领域、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以重大问题为导向,运用倒逼机制、区分轻重缓急,稳扎稳打、有序推进,改革才能取得扎扎实实的进展。


好的决策部署只是第一步,关键在于落实。以抓落实的作风积极投身到改革中来,是各级干部的政治责任。要把抓落实作为今年推进改革工作的重点,积极进取,真抓实干,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力量,依靠人民群众的团结奋斗,努力取得丰硕的改革成果。

改革是制度红利持续释放的过程,也是创造活力奔流涌动的过程。两会之后,代表委员将返回各自岗位,希望能在不同领域、不同地方充分发挥深入实际、联系群众的作用,科学总结基层经验,及时反映群众诉求,多做问需于民的实地考察,多为问计于民的深入调研,针对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多提具有真知灼见的意见建议,监督、支持政府抓好落实,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确保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于民,让改革共识不断凝聚,改革动力持续迸发。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渡,勇进者胜。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乘着全国两会的春风,牢牢把握改革正确方向,始终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改,一个难关一个难关地克,就一定能不断开拓全面深化改革新境界。

一年之计在于春,百事待举在于行。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时不我待的进取意识、夙夜在公的敬业精神、“三严三实”的过硬作风行动起来,狠抓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和两会精神的贯彻落实,不断增强制度执行力、改革推进力、发展驱动力,为新一轮改革开好局、起好步而扎实工作、努力奋斗,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书写发展新篇章。

(两会授权发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关于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

新华社北京3月12日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关于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

(2014年3月12日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批准俞正声主席代表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所作的工作报告。

(中国网事·锐话题·纠正冤假错案之二)对冤假错案要“纠错”也要“究责”

新华网北京3月12日电(“中国网事”记者杨金志 岳德亮)10日下午,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向全国人大作工作报告时说,法院要严格落实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实行责任倒查、有责必究。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在工作报告中说,2013年检察机关制定了《关于切实履行检察职能防止和纠正冤假错案的若干意见》,健全检察环节错案发现、纠正、防范和责任追究机制。

两高报告向冤假错案“宣战”,体现了依法保障人权、维护司法公信力的司法理念。近年来,从湖北佘祥林故意杀妻案、河南赵作海故意杀人案,到浙江张氏叔侄强奸案等,一些冤假错案引起关注。纠错本身就是进步,及时纠正已经发生的冤假错案、坚决防止新发生冤假错案,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对发现的冤假错案及时进行纠正,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2013年,浙江省司法机关主动纠正“张氏叔侄强奸杀人案”等社会影响很大的冤假错案。事实证明,依法及时、迅速地纠正错案,是重建公众对司法的信赖、重树司法权威的重要途径。

对冤假错案不仅要及时“纠正”,还要深入“究责”。两高报告中提出的严格落实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实行责任倒查、有责必究,以及健全错案发现、纠正、防范和责任追究机制,就是对办案人员权力与责任的平衡。只有责任倒查、一查到底,才能让办案者心存敬畏,对案件质量负责,加强学习,及时清除不合时宜的观念。对于违反法律办理冤假错案的责任人员,应该不论时隔多么久远,都要坚决依法处理、终身追责。

冤假错案不仅要及时“纠正”,还要深入“究因”。深究原因,才能查摆出问题所在,真正建立起以审判为中心,能够保障法院依法独立办案的刑事司法机制,厘清办案理念,提升依法公正办案的能力。

防止冤假错案的产生,要充分加强对刑事辩护的重视。刑事辩护制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法治环境和人权保障水平的重要标尺之一。让律师依法参与刑事诉讼,充分保障被告人的辩护权,对防止冤假错案件具有重要意义。防止冤假错案的产生,不能仅靠司法机关的“自查”,还应引入冤假错案的社会发现机制,欢迎社会和舆论的依法监督。

3月1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中心在北京梅地亚中心举行集体采访,邀请全国人大代表龚克、沈琪芳就“教育改革”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图为沈琪芳回答记者提问。新华网冯文雅 摄

新华网北京3月12日电(记者冯文雅)“我们一直有个偏颇的误区,总觉得职业教育是低的层次,是生产一线的社会制造业的方向,其实是人才培养的一种类型。”在11日下午举行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关于“教育改革”的集体采访上,全国人大代表、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沈琪芳对记者说。

多年来我们的教育一直是“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职业教育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求。

“现在职业教育面临着最好的形势,我们职教人把它叫做’职教新政’”。她认为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相关部署,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吹响了新的进军号。

“这一政策意义重大。”她分析说,一是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二是创新职业教育模式,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三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四是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五是强化政策支持和监管保障。

“我们职教人对这一政策的实施充满了期待!”她感慨道。

这一政策的出台对职业教育是极大的利好消息,但发展中的一些“瓶颈”长期得不到突破,已成为制约其健康发展的痼疾,必须尽快革除,才能使职教事业走上快速发展之路。

沈琪芳代表以基层的实际情况为例分析了高职院校发展中遇到的“瓶颈”。一是设备问题,二是师资。两者的背后是投入和经费,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特别注重学生的技能和动手能力,对设备的要求很高,但是长期以来特别是职业院校,投入不足。

她举例说,我所在的学校,属于三线城市,我们学校三十一个专业,但是工科专业只有八个,地方最需要工科专业。再说师资,企业有技能、有能力但是学校和企业之间人才的双向流动不同,它是一个人才倒流,学校在人才问题上遭遇大的制约。

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沈琪芳代表也说出来了自己的建议和想法。

她认为建立现代职教体系就是要打通纵向和横向,纵向不仅仅是打破中高职的衔接,还要向本科、研究生再延伸。目前中高职衔接很多种形式,五年一贯制和三加二的形式,这两种模式还不够,应该是更多地进行融通,比如说中职到高职,可以借助学分制,中职可以学高职甚至本科,普通高职和中专也应该融通,普通高中应该向中职进行分流,高职也应该向本科进行延伸。可以通过学历、学分甚至包括课程来进行,我们职业教育强调的学历加技能,技能实际上本科院校也可以介入。

她对于所谓的“打通横向”的理解是,现在职业教育与企业、行业和生产领域都应该更多的融合和融通。职业教育有一个问题,过去一直以来职业教育要分段进行,中职属于一个层次,高职一个层次,职业教育强调技能人才的培养。但是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标准和劳动部门的证书考核标准不衔接,考证的内容是劳动部门制定,跟学生课堂上学的不一样,要考证必须从头来学习。

“现在鼓励三本院校向职业教育转型,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它不是一个层次。”沈琪芳代表认为这句话很重要,“我们一直有个偏颇的误区,总觉得职业教育是低的层次,是生产一线的社会制造业的方向,其实是人才培养的一种类型。”从这个角度来说,不仅仅是三本的问题,一般本科如果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更适合的话,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也可以往这个方向去发展。

社保、医疗、住房“三把民生伞”如何撑好?——代表委员与专家畅谈落实民生保障改革

新华网北京3月12日电(记者徐博、张丽娜、李亚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政府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

两会代表委员们认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关键是要把社保、医疗、住房这“三把民生伞”撑好,使其不再成为民生之困、之难、之囧,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要坚持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需要更细微细致精细的落实。

社保:养老金不能止于81元“零花钱”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与职工养老保险的衔接办法”。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指出,这实际是两个改革:一是将现行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合并实施,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二是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两制度衔接。

“这两项保险制度参保人数共计8.2亿人左右,是今年政府工作的一项重头戏。”金维刚说,“目前这两项改革都已启动,预计年内即可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施行。”

建立起统一的制度,完善好衔接办法。“这样,使广大农民工和城镇非从业居民进可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缴费并享受相应的待遇,退可由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兜底’。”有“农民工司令”之称的全国人大代表张全收说。

政策是好,但城乡居民养老待遇水平还应该再提高一点,张全收说。据统计,2013年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月人均达到81元,尚不及低保的一半。

全国政协委员、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认为,养老保险制度是参保对象共同参与缴费的制度,不是政府单方面发钱的制度。换句话说,城乡居保个人账户积累少,因此养老金待遇不高。

但即便如此,81元还是太低,尤其是在物价不断上涨的今天,甚至买不了一桶油,更不要说养老了。说白了,养老金不能止于“零花钱”,政府必须继续加大投入,代表委员们认为。

医改:“看病不贵”是关键

关于医改,政府工作报告用一个完整的段落进行阐述,可谓异常重视,且决心坚定——为了人民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推进医改,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好这个世界性难题。

“医改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疗保障体制改革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等许多方面。”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指出,“因此,深化医改不能单兵突进,要全方位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等各方面的综合配套。”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兴安盟人民医院医生司艳华坦言,百姓最为期待的,是继续提高新农合的报销比例以及加速铺开大病保险。换句话说讲,老百姓对医改最直接的检验就是看病还贵不贵。

“覆盖农牧民的新农合政策虽然报销比例能达到百分之七八十,但享受这个待遇的门槛还很高。”司艳华代表说,有的地方新农合报销起付线就得上千元,而且很多药品都不在报销的名录里,患者花了几千块钱折腾一圈报销几百元的案例不胜枚举。

在2012年发改委、人社部、卫生部等6部委联合下发了一个关于建立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文件后,目前全国已经有27个省份出台了试点方案。按照政策,在参保人得大病之后,除通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按规定报销医疗费之外,超过封顶线的医疗费将由大病保险按一定比例报销。

据了解,大病保险今年将在全国各地广泛推行,从而覆盖已经参加城乡居民医保(包括新农合)的所有参保人员。“真心期待这项政策能够落实,惠及更多的老百姓。”司艳华代表说。

保障房:质量、分配要“优先”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对“安居”有着极为深厚的情结,就连民生之本的“乐业”也是排在其后。

报告提出:以全体人民住有所居为目标……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提高大城市保障房比例。报告还明确了今年保障房建设的具体目标——新开工700万套以上,其中各类棚户区470万套以上……年内基本建成保障房480万套。

来自房地产行业的全国人大代表张瀛岑分析,从报告内容上看,政府对房地产调控概念弱化,将更多精力放在了保障房。

其实,不少地方在两会前已经开列了今年的保障房任务单:北京力争竣工10万套、天津确保开建6万套、安徽将新建46万套……住建部相关负责人此前也表示,在整个“十二五”期间完成开工3600万套的任务是比较有希望的。

“实现全体百姓的‘安居梦’,最关键的是让低收入群体住有所居。”全国人大代表、济源市市长王宇燕说,将目光更多投向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是政府理应承担的责任,明确目标、划定时限,也体现了政府的担当。

不过,保障房建设、分配和管理中的一些问题也引发了代表担忧。全国政协委员、信阳毛尖集团董事长陈世强说,部分保障房领域还存在把关不严、分配不公;选址不当、空置率高;质量缩水、居住隐患;保障房变商品房、福利房以及有进无出、督查不严等乱象。

“保障房建设不能光看数字指标,更重要的是要看质量指标和公平指标。”全国人大代表、平顶山市委书记陈建生说,必须严惩“开着宝马住保障房”的乱象,也要杜绝“宁住城里一张床、不住郊区保障房”的现象。

“公平有两个含义,一是分配要公平,二是房屋质量、选址等要公平,绝不能让保障房成为低劣的代名词,更不能让保障房成为‘唐僧肉’。”王宇燕代表说。

新华网北京3月12日电 题:解救困境儿童:一份人大议案的诞生之路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

性侵、虐待、遗弃……近年来,各地屡屡曝光的侵害儿童身心安全事件,令人触目惊心。这些专门针对儿童的恶性案件,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而且屡屡挑战社会道德底线,网络舆论为之愤慨。一份承载基层呼声的议案在今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由31名人大代表联名签署,经大会正式认定后,已呈送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

提交这份议案的全国人大代表朱国萍是上海市长宁区虹桥社区虹储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人称“小巷总理”的她告诉记者,在两会上肩负着反映民声的责任,议案呼吁的是“为解救困境儿童修法”。

这份1952字的议案,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民法通则》第十六条,增加“丧失监护能力或被撤销监护资格的监护人,由民政部门代表国家承担监护职责,通过收养、亲属抚养等方式帮助未成年人重新进入家庭”。

法律界人士解读,如果这一修法设想最终化为现实,则与修改前的《民法通则》相比可以从法理上更顺畅地解救困境儿童,可以依法尽一切可能减少因监护人不尽责而导致的儿童监护真空,为无人抚养的困境儿童建立起安全防护网。

鲜为人知的是,在这份议案形成的背后,我国拥有60年历史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65年的政治协商制度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议案提交前,立法调研和参政议政相辅相成,形成了“无缝对接”。

今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民政部有关负责人在北京举行的一次法治专题研讨会上透露,中国正研究建立完善未成年人监护干预制度。2013年6月,南京发生的饿死女童事件令全社会震惊。


法律界人士进一步分析,朱国萍今年3月提出的修法议案,有望使政府正在研究建立的“未成年人监护干预制度”获得更有效的法制保障。

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一是选举民主,二是协商民主。当一些社会公共事务,特别是突发案例,暂时无法找到执法依据时,借助协商机制,可以探索解决各种疑难杂症,呼吁为解救困境儿童修法的动议最初也来自协商。

“一年中,我们的法院总会遇到那么一两起监护人留弃儿童的特殊事件,这显然不是法院凭一家之力能轻易解决的,我们不希望看到类似南京饿死女童案件再次发生,无论是情理,还是法理,我们都希望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平台,保护儿童权益是首要的。”今年1月,上海市长宁区法院副院长秦明华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率先设立“少年法庭”的上海市长宁区法院,近年来多次遭遇涉案成年人将未成年子女留弃在法院的特殊案例。如何解救这类困境儿童,避免饥饿、家暴等惨剧再度发生?基层法官最终求助于政治协商机制。

2013年,一份出自基层法官之手的区政协提案震动上海法律界。提案呼吁政府针对困境儿童尽快出台社会保障的“兜底”机制、设立困境儿童临时庇护所,进而希望推动酝酿修订《民法通则》或推动制定全国性的“儿童福利法”。事实上,在中国多地都出现了类似的呼声。

“政协的平台首先是一个通过协商争取最大共识的地方,其次是探索问题解决之道。”主持相关协商工作的长宁区政协副主席陆维清告诉记者,“我们把法院、民政局、妇联,以及有条件临时接纳困境儿童的民间慈善组织负责人都邀请到同一个平台上,分析案例的特殊性,厘清各方的责任和义务,还测算了今后可能出现的开支等,也兼顾考虑了儿童自身的意愿,最后逐步形成了多方基本认同的困境儿童临时庇护机制。”

通过这样的协商,2013年上海长宁区成功帮助一个名叫乐乐的6岁儿童度过了几个月无家可归的困境期。


这一来自基层的动议,后来被同在长宁区的全国人大代表朱国萍在开展调查研究时发现。她认为,将基层协商民主中产生的修法动议带到全国人大会议上,是自己作为一名代表认真履职的责任之一。

于是,在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当初得益于基层协商民主的修法倡议,最终形成了一份议案,正式提交全国人大。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孙宪忠分析,尽管修订《民法通则》非一蹴而就之事,但由基层提出通过修法改变儿童保护过程中的法律困境,此举本身已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他说,无论是根据联合国的《儿童权利公约》,还是根据我国现行的《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任何地方的儿童都拥有基本人权、生存权、充分发展权、免受有害影响、虐待和剥削权等,其核心原则是生命、生存和发展权利。

全国政协委员陈海刚分析,我国基层已经存在的听证、民调、谈判等也都是社会协商的多样模式,都是处理日益复杂的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机制,尤其是在充满深刻分歧与道德冲突的公共事务治理中更是如此。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在中国参与共同治理的主体将更加多元和民主。

孙宪忠代表认为,今后我国在社会保障领域的立法将进一步丰富,人大和政协不仅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同时作为民意传递的平台,可以将基层呼声更充分地体现在国家的治理之中,集中民智催生更多解决当下社会问题的新办法、新路径。(采写记者:许晓青、仇逸、王圣志、徐海波、叶前)

2014年3月12日上午9时,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通过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关于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通过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提案委员会关于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提案审查情况的报告,通过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政治决议。

俞正声:各位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应出席2229人,今天实到2136人,符合规定人数。现在开会。

今天上午的会议共有三项议程。现在进行第一项议程:通过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关于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请工作人员宣读决议草案。

工作人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关于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批准俞正声主席代表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所作的工作报告。宣读完毕。

工作人员赞成2115票,反对3票,弃权6票,未按表决器12人。宣读完毕。

“我从来都是讲中国经济能维持20年左右的8%左右增长的潜力,没有讲过8%的增长率。”面对一位记者的提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国务院参事林毅夫委员作出澄清。

每年的两会,经济问题都是热点。作为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自然也成为媒体追逐的焦点。针对一些外媒唱衰中国的论调,林毅夫指出,中国经济放缓是个事实,但是跟我们同样的新兴市场经济体也都在下滑,而且下滑的幅度还要大。“唱衰中国的那些人,实际上是把国际因素当成了中国因素。对我们的问题,我们一点都不能忽视,但是这些问题到底是怎么造成的,也必须有清晰的分析。”

去年11月,林毅夫被聘为国务院参事。当记者问及将如何对待这个新角色时,林毅夫说:“我感到非常荣幸,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我希望能够将所学贡献于中国的现代化。”

“我今年的一个提案,就是用理论创新增强三个自信。”林毅夫说,“我觉得十八大提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三个自信非常重要。现在很多人没自信,总觉得我们的道路有问题,制度有问题。中国底子这么薄、条件那么差,连续35年实现稳定高速增长,应该讲道路是正确的,体制也是有效的。发展中国家条件跟发达国家条件不一样,非常需要我们总结发展中国家自己的经验。”“只有通过理论创新,我们才能了解当前所走道路的合理性在什么地方,以及接下来怎么进一步去改进我们的道路。这种理论自信要是没有的话,就不会有道路自信,也不会有制度自信了。”林毅夫说。(本报记者靳 昊)

2014年3月12日上午9时,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通过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关于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通过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提案委员会关于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提案审查情况的报告,通过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政治决议。

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

各位委员,同志们: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二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就要闭幕了。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这次会议,各有关部门、社会各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会议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出席大会开幕会和闭幕会,深入小组与政协委员共商改革发展大计,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也应邀列席大会,参加委员小组讨论、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

广大政协委员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专心致志履行职责,自觉弘扬良好会风,通过提案、大会发言、小组讨论、社情民意信息等形式积极发表意见、交流思想、增进共识。会议开得圆满、成功,充分发挥了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生动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生机与活力。

各位委员,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征程已经开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全面深化改革,尤其需要我们始终坚持正确方向,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共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上来,不断夯实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尤其需要集思广益、汇集众智,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稳扎稳打地前进;尤其需要广泛凝聚共识、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汇聚强大正能量。

改革的本质是创新。人民政协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发展协商民主,加强履职能力建设,发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更好服务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促进保障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新贡献。

各位委员、同志们!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5周年,也是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65年来,我们伟大祖国的面貌和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人民政协走过了与国家和人民同发展、共奋进的光辉历程。我们要从中汲取强大精神力量,坚定必胜信心,切实承担起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请全体起立。

唱国歌。

现在,我宣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闭幕!

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要对土地出让金收支和耕地保护情况进行全面审计。”这将是继备受关注的社保基金审计和政府性债务审计之后,又一次全国性专项审计,也是首次全国范围内的土地出让金收支审计。

日前,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审计署副署长董大胜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预计此次审计结果将在今年底或者明年初公布。目前在东部和西部地区已经各自选好了一个试点省份,下半年将在全国铺开。

土地出让金将全面审计

土地财政已经成为决定地方财力的关键砝码,其中主要用途之一便是还债。另据国土资源部统计,2013年全国土地出让总金额达4.1万亿元。

财税专家李文海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目前的分税制格局下,地方相当一部分税收需要上缴中央,而卖地收入属于政府性基金,除必需用途外,其余地方支配权限较大。这引发了各地的推地热潮,但同时也带来了副作用。

李文海表示,地方政府对卖地的热衷直接导致我国非农占用耕地情况严重,农民的利益受损。此外,不当使用、非法挪用土地出让金的现象普遍存在。在此背景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对土地出让金收支和耕地保护情况进行全面审计。

究竟怎样审计各地的土地账本呢?

董大胜说,审计工作将分为先试点、再铺开两个阶段。试点审计不日将正式展开,东部、西部地区各选一个省份作为试点,找出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应该注意哪些关键点、如何更好采用审计技术。下半年,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将审计推向全国。预计审计结果将在今年底或者明年初公布。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朝才认为,审计的重点将是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对土地出让金的使用规范进行审计。也就是侧重于土地出让金的支出审计。

董大胜表示,土地出让金的去向要一一进行严格审计。“土地出让金收支和耕地保护情况进行全面审计。这并不是两个单独的审计,而是一个审计的两个方面,同步开展工作。”

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土地施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建设单位必须补充相应的耕地,以保证耕地不减少,守住18亿亩红线。

“我们要核实两方面,一是从数量看是否真的补了;二是补上的耕地质量怎样。”董大胜说“如果在郊区平地占了一亩良田,去山地补了一亩山地,就无法保证质量。”

以审计促解决土地财政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全面审计土地财政领域,意味着将逐步阳光化,并扭转其畸形定位。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表示,应该把政府从卖地中直接获得的收入逐步降低,只有降低了,土地才能在使用中更加得到重视,能够集约、节约利用。但从另一个角度,全国政协委员、国土部土地利用司司长廖永林则表示,“应该客观地看待土地财政,这部分收益要支撑保障房建设、水利建设、按比例计提教育资金,还要用于水、电、气、暖、公共交通、城市环境绿化等大量民生支出。”

董大胜告诉记者,土地是一种重要的国家资源,在配置上也应该遵循经济规律,让市场起到决定性作用,要让那些以土地收入为偿还债务主要来源的地方政府有稳定的收入,反之,则可能带来系统性风险。

他说,目前基层政府的财力比较少,基层政府财力保障的问题也是进行土地出让金审计的一个考虑因素,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总体的考虑。

“事实上,土地财政的根源并非地方政府,而在于央地财政关系的理顺,地方事权多,但财权更多集中在中央,依靠转移支付难以完全抹平缺口时,土地便被顶在前面了。”李文海说。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也多次强调,财政改革应调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支出责任,适当增加中央政府的支出责任,保障市场更加统一、公平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全国均等化。

2014年3月12日上午9时,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通过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关于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通过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提案委员会关于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提案审查情况的报告,通过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政治决议。

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现在进行第三项议程:通过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政治决议。请工作人员宣读决议草案。

工作人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政治决议(草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于2014年3月3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

工作人员:会议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出席会议并参加分组讨论,与委员共商国是。委员们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求真务实精神,认真履行职责,针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深入协商议政,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重要意见和建议。会议听取并赞同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治工作报告,赞同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以及其他报告。会议审议批准俞正声同志代表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所作的工作报告,审议批准韩启德同志代表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所作的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会议开得隆重简朴、富有成效,是一次民主、团结、求实、奋进的大会。

工作人员:会议认为,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沉着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奋力攻坚克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重大成就。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决策部署,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紧紧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履行职能,服务改革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推进协商民主取得新进展,实现了本届政协工作良好开局

工作人员:会议指出,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人民政协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聚焦全面深化改革献计出力。要充分发挥人才智力优势,就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问题,深入调查研究,积极议政建言;要针对重要改革举措的贯彻落实加强民主监督,务实坦率地提出意见和建议,推动改革顺利进行;要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理顺情绪、解疑释惑,团结、引导所联系成员和群众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为全面深化改革寻求最大公约数,增进最大共识度,形成最大凝聚力。

工作人员:会议强调,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要按照中共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巩固稳中向好发展态势,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委员们建议,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实施创新驱动,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全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创新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着力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食品安全、医疗卫生、住房、安全生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要切实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工作力度,把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真正落到实处。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起全社会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人民政协要围绕这些重大问题,深入开展调研视察、咨政建言和评议监督活动,协助党和政府破解发展难题,增进人民福祉。

工作人员:会议认为,习近平同志在少数民族界委员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对于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

工作人员:会议认为,社会和谐稳定,事关国家根本利益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委员们强烈谴责云南昆明“3·01”严重暴力恐怖事件,坚决拥护党和政府采取果断措施,依法严厉打击各种暴力恐怖犯罪活动。人民政协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维护国家安全,维护民族团结,为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作出努力和贡献。

工作人员:会议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大团结。人民政协要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积极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依法施政;全面贯彻对台工作大政方针,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加强与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的团结联谊,更好地服务我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要按照国家总体外交战略部署,进一步做好人民政协对外友好交往,努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工作人员:会议强调,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要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更好地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认真组织实施“政协全国委员会2014年协商工作计划》,加强对人民政治协商民主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调查研究,拓展协商领域、丰富协商内容、创新协商形式、增加协商密度,完善双周协商座谈会工作机制,深入开展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努力搭建更多协商议政平台。要营造真诚协商、平等议事的民主氛围,鼓励委员既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又符合法律规定和政协章程要求,运用好政协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工作人员:会议强调,新的时代条件下加强履职能力现代化建设、推进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必须放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中来谋划和部署。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人民政协的重要方针政策,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总结人民政协成立65年来蓬勃发展的生动实践和宝贵经验,更好把握工作规律和前进方向,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加强人民政协理论研究和履行职能的制度建设,推进提案、专题调研、委员视察、反映社情民意、新闻宣传、文史资料等经常性工作创新,推动政协工作更加活跃、有序、高效地开展;要进一步健全发挥党派、界别、专委会、政协机关作用的机制,切实尊重和保障委员权利,加强联系和服务委员工作,更好地发挥委员主体作用。政协委员要牢记使命、珍惜荣誉,规范遵守宪法法律、自觉加强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能力素质,切实担当起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工作人员:会议号召,人民政协的各级组织、各参加单位和广大政协委员,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周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同心同德,扎实工作,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俞正声:现在进行表决,请按表决器。

俞正声:表决结束,请工作人员宣读表决结果。

工作人员:赞成2112票,反对4票,弃权11票,未按表决器9人。宣读完毕。

俞正声:表决有效,通过。

新华网两会快讯: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12日上午举行闭幕会,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出席。俞正声主持。

2014年3月12日上午9时,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通过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关于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通过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提案委员会关于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提案审查情况的报告,通过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政治决议。

俞正声:各位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应出席2229人,今天实到2136人,符合规定人数。现在开会。

今天上午的会议共有三项议程。现在进行第一项议程:通过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关于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请工作人员宣读决议草案。

工作人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关于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批准俞正声主席代表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所作的工作报告。宣读完毕。

工作人员赞成2115票,反对3票,弃权6票,未按表决器12人。宣读完毕。

新媒体时代司法如何与舆论共舞

新媒体时代司法更易成为“易碎品”,如果司法机关能够理性应对公众舆论,则民众信仰法律,司法公信力不断增强;反之,则民众怀疑法律,司法公信力可能在一片质疑声中轰然坍塌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头,也是愚蠢的年头;这是信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若从司法与舆论关系的立场审视我们所处的新媒体时代,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这句看似自相矛盾的文学辞令亦颇为贴切。

之所以作此论断,缘于新媒体时代公众舆论对司法工作的作用机理发生的深刻变革。不同于传统传播媒介,新媒体入门容易,操作简单,每一个有着正常智识的个体均可以创建自己的“通讯社”。事件发生后,通过新媒体这种众人同看同评同传的模式,信息传递的交互性和时效性空前增强。具体到司法领域,司法事件一旦曝光,新媒体便可以在第一时间将其传递给受众,受众也可以立即回应,最终形成强大的舆论漩涡。而部分网民基于关注度和点击率的考虑,甚至会放松对信息真实性的把关,从而助推非理性舆论场域的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媒体时代司法更易成为“易碎品”,如果司法机关能够理性应对公众舆论,则民众信仰法律,司法公信力不断增强;反之,则民众怀疑法律,司法公信力可能在一片质疑声中轰然坍塌。

然而,不论承认抑或否认,积极应对或是漠然置之,网络技术的革新、微博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的普及,已“迫使”人类跑步进入了新媒体时代,司法工作因此也必然被置于新媒体舆论的放大镜下。美国法社会学家庞德曾言道,“公众舆论的背后是民众的欲望、希望和诉求,它们通过人类本身使人类感知到它们的存在。”作为公众舆论的“集聚化”呈现,新媒体所传递出的民意亦是民众利益诉求的一种常态表达。司法作为调处矛盾纠纷、衡平主体间利益关系的社会控制技术,对此又岂能坐视?

可以说,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司法机关已不可能“两耳不闻窗外事”般仅凭法律条文处断案件,也不可能无视公众舆论的汹涌而仅埋头于法律书斋。相反,它必须正视并理性面对多元化声音,以“怀抱现实”的勇气和公众舆论共舞于资讯爆炸的新媒体时代。如何理性面对新媒体所传递出的多元声音?如何使司法工作与公众舆论在新媒体时代翩然共舞?适应新媒体时代公众舆论的传播规律和作用机理,秉持包容、公开、谦和的司法理念乃是基础。

秉持包容理念。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公众话语权得以充分表达,对司法的监督力度不断增强。习惯了主流声音占据舆论高地的部分司法者,对此可能疲于应对,进而视新媒体为洪水猛兽,秉持本能的排斥心态。如此,则不仅不能顺应时代潮流,还可能使司法疏离于舆论。反之,如果秉持包容的司法理念,允许公众对司法加以讨论或批判,则不仅不会危及司法公信力,而且对防止司法官僚化倾向、确保司法之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也多有裨益。

司法之所以应该对新媒体秉持包容理念,除了不可逆潮流为之的“功利”考虑外,也不乏学理依据。首先,秉持包容理念是尊重公民言论自由权的需要。言论自由,通俗地讲,就是公民在治国理政方面“说与不说,说些什么”的权利。新媒体传递的涉司法言论,是网民关于特定司法事件的意见表达,自然属于言论自由的范畴。若对此加以限制或禁止,则不利于正义结果的获致。一如英国法哲学家密尔所言,“禁止发表不同意见所独有的不幸,就在于它堵塞了获得真理的道路。因为,如果别人的意见是正确的,禁止发表不同意见意味着以真理取代谬误的机会被剥夺了;如果别人的意见是错误的,也应该允许发表,因为真理产生于同谬误的斗争之中。”再者,秉持包容理念是尊重公民监督权的需要。新媒体是监督权力的重要平台,其无可比拟的影响力可以督促司法者避免权力寻租,保持理性与克制。现实中,除了少数恶意搅局者,新媒体与司法的价值趋同性,二者对公平正义的共同追求,也决定了司法应当对其秉持包容理念。


秉持公开理念。法治社会,正义的结果固然重要,但实现结果的过程同样必不可少。过程的合法性取决于程序的正当性,取决于公开透明的案件处理程序是否足以让民众了解到抽象的正义如何得以伸张。“信息不对称是想象的基础,人为的信息封锁是引发信任关系破裂的根源。”部分敏感案件之所以会引发舆论地震,原因就在于案发后司法机关要么采取不理不睬的“冷处理”,要么采取隐瞒事实真相的“乱处理”,从而给谣言以可乘之机,导致不明真相、缺乏专业素养的群众在新媒体上持续“关注”、“被关注”立场相同或相近的言论。谣言止于公开。如果司法机关秉持公开的理念,早日发出权威声音,不仅不实之词难以遍地开花,而且还可能取得网民的谅解,更好地引导、教育公众,促进多元声音的理性回归。

当然,公开既要注意平衡公众知情权与坚守法律底线的关系,又要讲究方式方法。司法乃涉及多方利益的专业活动,不可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譬如,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案件,就不能一味迎合网络舆论随意公开。又如,尚处于侦查阶段,公开可能影响审理的案件,也应谨慎公开。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主动权取决于时效,如果真相不能在第一时间发布,网络空间就可能被谣言占据。传播学原理揭示,公众舆论从传播扩散到形成网络舆情一般要经历萌芽、刺激、扩散等多个阶段,萌芽阶段是进行危机应对和舆情引导的最佳时机。特定事件发生后,司法机关应高度关注新媒体,适时、及时回应,避免网络舆论滑向极端化、非理性化的深渊。

秉持谦和理念。所谓谦和,就是司法机关在与新媒体打交道时姿态要低,尽量按照新媒体运行规律“出牌”。新媒体之所以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为网民提供了一个平等的交流平台。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言说而无论身份贵贱、财富多寡、地位高低。对此,司法机关应予以尊重。一方面,司法机关应建立自己的新媒体,利用其引导网络舆论,主动与网友进行沟通。另一方面,司法机关要注意新媒体的言说方式,用语简洁、明了,不打官腔,树立可亲可近的形象。当司法自媒体事件发生时,如果司法机关仍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敷衍网友批评,以官腔官话应付网友质疑,那么只会陷入更为激烈的舆论漩涡。

美国大法官本杰明·卡多佐指出,“司法的职能坚持回应了人的需要,正是这种需要使司法的职能繁荣起来并坚持了下来。”新媒体时代,人的需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分表达。司法只有适应媒介场域的时代变迁,秉持包容、公开、谦和的理念,认真对待新媒体所传递出的“人的需要”,才能使司法的职能继续繁荣并坚持下去。

□张少波刘青

3月7日,夏鹏在小组审议会议上发言:“1.7万人口的乡,只有一名有执业资格的医生!必须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

2月27日,夏鹏在寿宁县大安乡看望贫困群众。在乡村调研时,到当地困难群众家慰问是夏鹏的习惯。

东南网3月12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张永定 文/图)这些天,全国人大代表夏鹏的嗓音总是沙哑的。

会上发言,会下交流,他说了太多的话,关乎医疗、教育、公共设施建设、农村公益等等。即使嗓音沙哑,他说话时,依然铿锵有力,一如他的性格,激情、果断。“我不是为自己说话,老百姓的话我必须说!”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2月27日,在寿宁县大安乡卫生院,夏鹏向就医的村民了解诊疗费。

去年当选为寿宁县的唯一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后,夏鹏有点忐忑,常想自己能做些什么。一年时间里,他跑了6个乡镇19个村,下乡比下车间还频繁;平时省、市、县人大组织的视察、会议,只要有资格参加,他几乎场场不落;更多时候,他联络当地的各级人大代表一起座谈,去基层调研,多听多看多想。

从借来10万元开始创业,夏鹏创办的企业已是寿宁县多年的第一纳税大户,外地多次恳切招商,他始终回绝,想为家乡多做点实事。

会议上发言时间有限,他就把想说的整理成议案、建议,希望让大会和政府相关部门看到。会议间歇,他就窝在房间里修改议案、建议,只在天气晴好时绕着驻地旁的胡同走了一圈。提交的10余条建议,都是来自基层的声音。“勇敢地说出来,问题才可能解决。”他说。

他忘不了,临赴北京前,一位村医握着他的手说:“请一定把我们想说的话带到北京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