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世遗|光影摇曳的三坊七巷
2021-07-14 17:23:23来源:中新网福建责任编辑:蔡秀明我来说两句 |
说起福州的三坊七巷,大家都不陌生,它有着“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现代史”的说法,如今更是福建旅游的新名片、新地标。今年7月,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在福州举办,福州正以此为契机,持续推进三坊七巷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福州市委宣传部特别推出“喜迎世遗大会,走进闽都文化”系列报道,邀请福州本地专家学者讲述福州故事,传递闽都文化。今起推出第七篇,敬请关注。 要说什么是三坊七巷。先要从坊巷的概念说起。 “巷”好办,屋与屋间的通道比街小的都叫巷,北方有的称胡同,福州有时也叫“弄”。“坊”在唐代与“市”连在一起说,坊是住宅区,市是商贸区,商与住是不能混在一起一锅炒的。 在大都市里,它们都各自用围墙拦起来,设有进出的门。这么一说,唐代的坊有点像今天的“住宅小区”,围墙内住着一家一户的,只不过当年只是贴着地面扩展,不像今天的住宅楼,既贴地延伸,又向高空发展。 中国的封建社会,建筑的建制和布局都有较严格的规矩,随着时间的推移,权力和经济杆杠的作用,坊内的建筑布局开始有了变化,最后同化在巷和弄的概念里,个别的地方还保留了防战乱和盗贼的坊门和坊墙。在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老城区—鼓楼区,有一条古城的中轴线,俗称南街。在南街的西侧有一条与中轴线平行的古街叫南后街。再以南后街为小中轴,福州先民们就地展开了对称又变化的建筑平面布局。西边三条坊巷、东边七条巷,又用无数的小巷小弄无规则地贯穿其间,围绕着这古老的花岗岩铺设的小道,历代福州人建起了一片住宅。有人将他们比作树叶,南后街是叶的主脉,十条坊巷是叶的支脉,其余的小巷道便是叶脉中最细微的“毛细血管”了。那灰瓦构筑的一座座老宅古厝是这片叶的细胞,充满了古老的雕凿韵味,带给人们对古城福州无限的遐想。 这树叶形的建筑结构群,便是名扬中外的“三坊七巷”街区。这片由明砖清瓦构筑的传统街区位于福州古城的中心,历来是福州官绅、富豪和文化人较集中的住宅区。自北而南三坊的排列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的排列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在上个世纪,因城市扩建马路的需要,杨桥巷被拓宽成杨桥路,吉庇巷被改造成马路,与之相连接的光禄坊也被拓宽成大路,但地名都还叫吉庇巷光禄坊。 至今,在三坊七巷街区中保留了明清时代的民居和园林建筑百余座,其中有几十多处被省市区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可分为名人故居和典型民居两大类,有的,既是名人故居又是典型民居。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将他们的足迹叠加在这片布满文物古迹的土地,三坊七巷的每一块“明砖”每一片“清瓦”,都成了福州城市宝贵的文化遗产。 这里,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腹地,是唐宋时期中国坊巷制度的活化石,是明清古建筑的博物馆。 走过三坊七巷的坊巷民居,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明清时期的福州人依据传统的文化习性,当时的气候状态、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适用的建筑材料,构筑了三坊七巷主流文化的典型民居空间特色。建筑的对称布局透着中国文化主导思想的儒家文化的潜移默化。从大门入口处再一个转折便是首进大厅,多数大院在这里以中轴对称方式展现。左右厢房,左右披榭,前后倒朝呼应。对称中又不刻板,利用花厅、园林在左右两侧求变化,也表达了寄情山水的意韵。 亚热带的盆地福州,夏季炎热且潮湿,冬天则阴冷偏寒。在整座城市没有高层建筑的情况下,三坊七巷的大宅院具备了夏凉冬暖的建筑模式。首先是它较普通民房建得高,瓦面的高温辐射不到地面;其次是天井、敞开式的大厅、走廊和通往各院落的小门,组成了空气流通的渠道,使“午后东南风三到四级”的夏天被调节得清凉宜人;其三是花厅的园林、池水、绿阴,分布在东南与西南,起到调节空气的作用。一到冬天,关闭各院落的通道小门,在隔扇的雕花窗门上贴上纸张(后来是用玻璃),来自山区的优质木炭为大户人家的火盆提供了温暖的能源,而家家户户的天井中大大小小的水井,不仅提供了生活用水,而且调控着大地与空气的温差,形成福州一道风景。凿井有学问,装点井栏、井盖还成了一种文化现象。 闽北的高山深处,原始的大杉木沿闽江流送到福州,再由内河送到各家各户。闽江下游至入海口沿岸的花岗岩被采集成大小石板材,也从水路方便地进了城,闽侯乡村冲积平原的沙土适合烧制青砖灰瓦。这些天然材料的合理利用,构成了福州城建筑四面风火墙、厅堂天井用巨石铺就,“穿斗式”的木构梁架为主体大厅居室的特点。为了防洪水,封火墙的下部用花岗岩砌成高高的墙基,为防火而筑起的高墙的夯土就地取料,挖深的土层是花园的水池,也有的是在大厅、厢房的地板下,有了防潮的功能,杉木地板经久不腐。而仰首挺胸的封火墙中部筑成了马鞍型,端部马头墙冲天的气势,是主人心志的寄托,墙头雕塑精美的图案,是主人审美情趣的外向表达。 在福州的历史记忆里,宋代以前南后街叫后街,至今还有不少老人这样称呼它。有文章说是后来南街的名声大了,产生“南后街”的名字,但我认为不排除因为历史上要区别于西湖边上新出现的北后街,而诞生了南后街的大名。 旧书将后街或南后街的两端头定义在杨桥巷至鸭门桥,即今天的杨桥路至澳门桥。作为中轴贯穿在三坊七巷的中间,犹如是这片古老树叶的主叶脉。 用今天的概念,将三坊七巷看作一个大社区,那么南后街便是社区的中心轴,一个集中了公益、文化、商业等服务设施的会所性群体,自古有着浓郁的民俗色彩。 它是三坊七巷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的集散地。有柴米酱醋盐、南北京果、苏广绸布、针头线脑;小食有光饼、线面、锅边.....;家具杂项有木作、竹器、桶石等店;还有皮箱、皮枕、布皮鞋店。民国时又添玻璃器皿等时兴的商店,引领着福州的时髦。 三坊七巷的住家与别街区的百姓相比,除了暖饱之外更多的是对文化的追求。消费者的需求是一双无形的手,操纵着街区的市场结构,这里注定是要成为文化街的。清代一个诗名平平的举人王国端,偶住三坊七巷,却留下一名句,“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将驰名中外的经营书籍、古玩、字画的北京琉璃厂与福州南后街并列。至今仍被人引用,这让福州人受宠若惊,其规模、档次虽不可比,但至少有那么点“神似”吧! 福建自宋代起文风鼎盛,建阳、连城两大刻书基地,令省会福州古旧书籍资源丰厚。人文荟萃的三坊七巷自清代各府县均在这里设置试馆,为了适应赶考举子的需求,南后街的书坊便有二三十家。有名可查的便有醉经阁、聚成堂、陆记、六一居、观宜楼、味芸庐、储文峸等等。具备了对古旧书籍、字画的鉴定、销售、修补、配套、展示的功能。有的书坊还设有刻书的业务,如同今天的印刷有限公司,但不是用电脑排版而是用手工刻版。吴玉田刻书作坊是个好品牌,林纾、王寿昌首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在这里刻印成书热销,一时“南后街纸贵”。 在福州传统方言中, “灯”的准确发音相同于“丁”,为了“人丁兴旺”,福州在民俗活动中尤其重视“灯”。女儿出嫁娘家要送灯,送什么内容的灯?多大的灯?随出嫁的时间和生育情况而定,年年不同换花样,有观音送子灯、橘灯、宝莲灯、绵羊灯、西瓜灯、走马灯等等。南后街不仅是制灯卖灯的地方,还是每年元宵节闹灯市的地方,“沿街悬灯,通宵游赏”。那年头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卡拉ok,赏灯可是高级的娱乐了。每年元宵前十天,南后街张灯结彩,大摆鳌山。据说,这灯市的习俗是唐末从中原传来的。《说唐》里不就有“薛刚闹花灯”一说嘛。如今的南后街,每年元宵灯市依然热闹,除了传统纸灯之外,增添了现代工艺材料制作的、配上光电效果的彩灯。 南后街还是一条工艺美术的街,曾经有过脱胎漆器、软木画、木雕、石雕作品销售店。今天,工艺品商品依据今天的生活方式正在悄悄地改变着,要买到具有传统韵味,用现代工艺手段生产,适合今天人生活方式的时尚工艺品,不妨到南后街逛逛,也许会有新的发现。 时代在变,生活在变,三坊七巷在变,南后街也在变。现代城市建筑的观念让人们认识到。在建设现代化城市新区的时候,应该同时保护和完善老的城区建筑,要维护老建筑的传统文化品位,又要注入当代人的生活模式,要改造的不是老建筑的历史风貌,而是要改造不适应当代人生活方式的破败和落后,比如下水道、卫生间、厨房,推广应用与老建筑文化品位相符合的现代装修材料。理想空间的实施,关键在于理顺产权、居住权关系,疏导人口迁出,降低人口密度,只有减轻住房过重的负担,老街区才能如那片在光影摇曳中的老叶,更迭新绿,焕发青春。 保护性整理改造后的三坊七巷街区,是居住者悠闲生活的乐园,是来自世界各地探寻福州文化底蕴的旅游者的天堂,是福州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历史文化名城和福建省会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永远的南后街、永远的三坊七巷,永远的福州,我们共同的家!(唐希) |
相关阅读: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151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