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 | 福建 | 时评 | 大学城 | 台海 | 娱乐 | 体育 | 国内 | 国际 | 专题 | 网事 | 福州 | 厦门 | 莆田 | 泉州 | 漳州 | 龙岩 | 宁德 | 南平 | 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福建频道首页>福州>社会> 正文

储蓄卡盗刷案件频发 第三方支付成“作案工具”

2015-08-05 16:52:49郑靓来源:东南网责任编辑:张海燕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东南网8月5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郑靓)盗刷案件频发,我们的银行卡账户还安全吗?近期,多名市民向海都热线95060报料称,银行卡未离身,存款却不翼而飞。海都记者盘点这几起盗刷案件发现,几乎都与第三方支付机构有关。包括支付宝在内,多家知名机构均“中枪”,更有受害市民直言:“第三方支付,成了盗刷者的‘作案工具’。”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今年第一季度,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的交易规模达28292亿元。但目前,第三方支付机构21.94亿个账户中,完成实名认证的仅9.45亿个。这意味着,庞大的资金交易背后,近六成账户不知是谁在操作。这一情况也引起了主管部门的关注,上周五,央行“史上最严网络支付规定”征求意见,拟加强第三方支付机构在开户、支付等环节的验证手段。

储蓄卡身份证未离身,存款莫名被划走

“钱是存在银行账户里的,这些公司凭什么划走?”日前,福州市民柯先生的储蓄卡遭盗刷,被人通过快钱、网银在线、通融通、财付通等4家第三方支付机构,刷走2.1万余元。

无独有偶,市民陈先生也有同样遭遇。陈先生疑是手机中毒,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发来的快捷支付开通、交易验证码等20多条短信全部被截。盗刷者利用这些信息,在快钱、网银在线、支付宝开通了快捷支付功能,盗刷1万多元。

柯先生、陈先生均称,他们的储蓄卡、身份证和手机从未离身,未登录任何一家第三方支付平台,对被开账户毫不知情。而据了解,这些第三方支付机构,均是正规注册,并在国内享有相当知名度,注册用户均较多。

买来储户信息,冒其名开账户

“第三方支付,已是盗刷重灾区。”一银行人士告诉记者,与柯先生、陈先生一样的受害储户,在福州还有不少,盗刷手法也如出一辙:犯罪分子可以通过购买网络交易记录、保险公司的数据,获取储户的卡号、身份证和手机号,然后上第三方支付平台以该储户的名义开账户,并绑定银行卡。银行验证储户信息正确后,第三方支付发送手机动态口令到用户手机号上,用户需输入正确的手机动态口令确认。但犯罪分子利用伪基站向手机植入木马病毒,拦截了动态口令以及交易验证码(受害者手机未能收到信息,故发现不了),也就获得了开启银行卡的最后一把“钥匙”。

该银行人士坦言,银行并非不作为,配合警方打击的伪基站也不在少数。而真正的难点在于,银行和第三方后台扣款时,难以核实客户身份及其真实意愿。若全面停止和第三方支付合作,自身业务量也会受到影响,“虽然第三方支付与银行网银业务有一定的竞争,但其是一种便捷的支付方式,年轻的储户有很大的使用需求。”

新规:开设新账户,或需多重验证

上周五,央行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拟加强第三方支付机构在开户、支付等环节的验证手段,被称为“史上最严网络支付规定”。

记者查阅管理办法及有关条款释义发现,今后,犯罪分子想要冒名开通支付账户或更加困难。

意见稿拟规定,支付机构为客户开立支付账户,应实行实名制管理,通过三个(含)以上的外部渠道,对客户身份基本信息进行多重交叉验证。也就是说,今后用户开设支付账号,包括发微信红包之前,都可能要上传文凭学历、纳税证明、户口本、护照等一系列材料,通过多重身份验证,证明“你是你”。

最严新规虽然提高了安全系数,但在便捷方面,却给市民带来了影响。业内人士说,新规仍在征求意见阶段,具体实施后,能否在便捷与安全中找到平衡,是市民关注的焦点。

□延伸阅读

第三方支付

所谓第三方支付,就是买方购买商品后,使用第三方平台提供的账户支付货款,由第三方通知卖家货款到达、进行发货;买方检验物品后,通知第三方将货款打到卖家账户。

利用第三方盗刷流程图

1.通过购买网络交易记录、保险公司数据,获取储户的卡号、身份证和手机号

2.利用上述个人信息,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以储户名义开账户,绑定银行卡

3.利用伪基站,向受害者手机植入木马病毒

4.拦截第三方支付机构发出的交易验证码等短信信息

5.输入交易验证码,就能在第三方支付平台直接消费

6.拦截银行发出的扣款通知等短信信息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 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151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