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近中午,于山“相亲角”人群渐散,还有老人认真地翻看、抄写着征婚信息。 东南网4月1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陈旻 林姗 文/图) 3月28日上午10时,福州于山公园门口被中老年人挤得水泄不通,路旁的行道树用铁丝牵了线,上面挂满了写着征婚信息的红纸条。不少人驻足翻阅,也有人三五成群地聊着天。十来个婚介摊位前人头攒动,就连“周易 卜卦、算命抽签、摸手骨、青蛙精看姻缘”等摊位也都围满了人。每逢周三、周六、周日上午,福州于山公园浩然亭附近就有这样一场由市民自发组织的相亲会。 女生家长多“硬性指标”是门槛 刚接近人群,记者就被婚介摊主以及大妈大叔们热情招呼,询问年龄、工作和电话号码。 这些大妈大叔主要是为自己的子女寻找适婚对象,其中不少人是瞒着子女来的。他们大多戴着老花镜,细细查看每一条征婚信息,了解征婚者的身高、学历、职业、家产以及择偶要求,不时将心仪的人选记录在本子上,有的还向摊主付费要来电话号码。 “孩子工作环境单纯,个性又太宅,我只好来帮她看看。”女儿30岁出头了还没有找到对象,程阿姨特别着急,“符合条件的太少了!谁能帮我找到女婿,我愿意出几千元钱酬谢”。 前来相亲的人群里,以女生的家长居多。 “福州市的未婚女性多于男性,而外来人口多为男性。很多老人因为担心信息不对称、没房子等原因,对外地男生不感兴趣。而现在高学历的女生越来越多,等待相亲的女士明显多于男士。”一名婚介摊主说。 一位莆田籍的老人家就是为女儿而来。他女儿是1988年生人,在福州某医院工作。他要求男方“一定要在福州有套房”,并在一个婚介摊子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说:“要经过我的‘把关’,才能介绍给女儿。” 在同一个摊子登记的4个家长,提的条件都差不多。 婚介摊主告诉记者,女生登记不要钱,但如果有男生感兴趣想要电话号码,一个号码要付20元。“我们赚的是男生的钱。” 另一个规模较大的摊子,干练的摊主开价则不一样:登记100元,包介绍对象半年。“我们的会员很多,质量很好。”摊主说。 “这里的价格比较实惠,”在旁的一位大姐告诉记者,比起一些网站上“精英俱乐部”动辄数千、上万元的“入会费”,她宁愿到这里“捡漏”。 记者发现,也有一些为自己找伴侣的中老年男性,他们多方寻觅合适的信息,并主动与人搭话:“留个电话吧女士。家里有姐姐妹妹也可以,年龄大些、离异带孩子的都可以。” 可靠婚介少“地摊交易”有点乱 “小妹,看上哪个了?一个号码30元,很便宜的。”一位婚介摊主热情地招呼记者。见记者未动心,他劝导道:“别心疼,花小钱,办大事。” 记者看到,摊位上方挂着密密麻麻的征婚信息,桌上堆满了一本本按照会员年龄编排的小册子,里面“征婚者”的条件大多数都很诱人,就像摊主宣称的,“会员的学历至少是本科,很多都是公务员、大学老师”。 “别信这些中介,很多都是骗人的。”一位大妈偷偷告诉记者,这些大多是“黑中介”。首先,很多会员的资料是编出来的。不少看上去条件优越的,不是“查无此人”就是“名花有主”。大妈说自己曾经是受害者。上次来这里替女儿相亲时,某个中介先给她看了几张条件很好的帅小伙的照片,大妈看了心动。中介就提出要500元中介费,“因为对象是本科生,大专生会便宜一些”。结果约出来见面时,发现根本不是照片上的人。其次,会员的资料更新不及时,有些信息是前几年留下的,买到电话号码后打过去发现对方早已结婚。 “‘婚托’现象确实存在。”于山公园的保安告诉记者,这往往发生在给男方介绍对象时。中介登记费并不高,几十元而已,但请来的美女‘托儿’,屡屡把男方约到一些高消费的场所见面,吃一顿饭就要上千元。“上当受骗后跑来闹、要求退钱的也不少。”保安摇着头说。 记者发现,这些“地摊婚介”即使有一两家挂出了工商执照,但大多没有民政部门认证的资质,其提供的婚介信息真实性难有保障。记者随便找了个摊位,报了虚假的姓名、单位信息,对方就登记了下来。“有不少人甚至是来这寻找婚外情的。真的很危险!我们怎么能放心?还是父母们互相交流比较靠谱。”一位大妈说。 “就这些年看来,父母间相互介绍的成功率也不高。现在很多‘剩女’是很优秀,家长开的条件也不低,要求对方至少有房有车。男方父母则希望女方是公务员和老师,在私企工作的不太受欢迎。”一位保安大哥说。 一位3年来始终坚持参加“于山相亲会”帮女儿找对象的大叔告诉记者,尽管父母们都知道这里“骗子多”,但还是不愿意放弃,毕竟多了一条帮儿女找对象的途径。“这是‘刚需’,也是社会问题。希望能由政府出面,邀请一些合法的非营利性组织来帮忙,让黑中介无法生存,也能提高相亲成功率。” 据悉,于山“父母相亲会”已存在10年,最初是晨练的老年人小范围内交换子女信息,后来人数越来越多,最热闹时有上千人。前些年,由于人群在景区内大规模聚集带来管理问题,在相关部门的干预下,相亲会的地点从山腰转移到景区大门外。 记者手记>>> 传统婚恋观该改了 “年龄、身高、学历、家产……在这一件件硬指标背后,我根本看不到对方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一个年轻人告诉记者,她母亲就是于山相亲会的常客,她理解老人想帮助子女的热心与焦虑,但看着家长带回的相亲信息,也有种“仿佛在挑猪肉”的感觉。记者采访时亲临其境,也因无数当面直接的问话——“你工资多少”、“在哪工作”、“家里有房吗”,仿佛来到一个冷冰冰的菜市。 当受过高等教育、追求自我实现和自由生活方式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平均婚龄也随之推后,这是普遍趋势。但老一辈人还抱着“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门当户对、不婚不孝”的传统观念,儿女一到婚龄,就焦虑过度。在这样的背景下,相亲集市十年不散,且几乎是父母辈的“一头热”也就不难解释,也给从中渔利甚至诈骗打开了口子;当然,相亲集市上的鱼目混珠现象,也应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加强引导监管,不能因为民间自发而放任自流。 时代进步了,婚恋观也随之变化。在硬指标之外,性格、爱好、生活方式……这些现代年轻人婚恋中的重要指标,在红纸条、登记簿、父母交流中很难体现。本应温情、美好、私人的婚恋,在相亲集市中不免有些变味。 “最好还是年轻人自己去找对象,自由恋爱;有关部门单位应对男女婚恋问题给予关注引导,通过组织一些年轻人自己交流的平台,效果可能会更好些。”看遍“风云”的于山公园保安的话,不无几分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