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园路沿路两侧聚集着许多经营医疗器械的商家
□东快记者黄弘妍/文吕诚/图
家里的血压计气囊老化,去哪配个新的气囊?老人家需要拐杖轮椅,哪里能货比三家?想买一个医用气垫床,该上哪儿找去?……
诸如此类的问题,如果你问福州人,或者在网上搜索,不少人都会建议你:“到台江区的医疗器械一条街上逛逛吧。”
从轮工公交车站所在的支前路到相连的南园路,共聚集了超过30家专营医疗器械的店面,形成了福州别处难寻的、颇具规模的医疗器械一条街。
这条街上的从业者们每每谈到这个,总是带点骄傲:“这里几乎能够买到所有你想得到的医疗用品,配置一个医院基本都没问题!”
放眼整条街产品种类超千种
医疗器械一条街位于上下杭附近,严格来说已经扩展到了两条街道。这两条街道相比市中心的繁华和现代化,显得有些慵懒和老旧,但是街边小店里客人进进出出的频率,却不逊色市区。
小区一楼沿街店面满满当当开着专营医疗器械的门店。据说,除了本地人知道来这儿采购,省内外其他地方的人,也会来这儿购买医疗器械。
沿着支前路前行,转向南园路再回到原地,花费时间不过10分钟。可就是这短短路程,你能看到但凡和“医疗”能挂上钩的用品,几乎都能在沿街店里找到。
“这里开的几乎都是医疗器械公司针对批发和零售的门店。”在福州茶亭附近一家公司做销售的小叶说,医疗器械公司也分为对公和对私的业务,对私的部分,福州很多公司都把门店开到了这里。
“虽然每个店面看起来都挺不起眼,但是这里的器材,满足家庭日常所需或者特殊情况的应急可以说是完全没有问题。放眼整条街来看,产品种类估计超过一千种,都够配置一个医院了。”在支前路上经营医疗器械超过5年的陈总告诉东南快报记者。
店员在整理货柜上摆放着的医疗器械
经营压力比往年增加不少
随意踏进一家化玻用品专营店,东南快报记者看到,不大的店面没有装修,白色招牌看上去有些年头。店内墙边架子上一层一层地摞着大小箱子,在剩下不算宽裕的空间里,两个员工正在忙着盘点一批货。
谈起从事这一行的生意经,店老板老王感慨:“这几年生意没有以前好做啦。”
“我的店2004年就开在这里了,经过10年的发展,到现在也拥有一批老客户了。”老王说,这条街最鼎盛的那几年,每天都会有采购商进店。
“那时候这里虽然也初成规模,但周围店家还没有这么多,竞争压力小。”老王说,当时街上做化玻用品的店家不多,整个市场的价格也没有现在这样透明,盈利空间更大。而随着越来越多店家识得这小街巷的商业价值,把店迁了过来,老王能感受到竞争给利润带来的削减作用。“对于采购者来说是利好,商家竞争压力却陡然增大不少。”
老王的这个说法,在好几家店经营者的口中得到印证。大家对于店租、人工、货品本身的成本上升,几乎都有共识。
“但是得承认,虽然利润被摊薄,客源还是比开在别处稳定许多。”老王回忆自己的创业史,他也曾在市区其他地方开过门店,装修精致,但生意却一般,兜兜转转开到这条街上,才慢慢被客户所知悉。
他眯着眼抬头环顾自己的店,“要说我为什么舍不得离开这里,也正是因为这个了。”
店家开始转型寻出路
因为成本的提升,利润的压缩,不愿离开老本行、不愿离开这条街的店家们,悄然转型。
“虽说统称医疗器械,但每个类别之间差别可大了。”卖化玻用品的老王指着对面的一家销售医用设备的店,悄悄地说那家店的利润就很高。“那些大型医用设备,一台从几万元甚至到几十万元,有时候卖一两台利润就比我卖一个月还多了。”
而老王在了解到实验室对各类化玻产品的需求后,便斩断了不少品类的进货,同时他最近还在思索着,要去进一批更适应现代实验室的产品来拓宽经营之路。
经营医疗器械的陈总也表示,他店里以零售为主,但零售利润已经很薄,而且近几年受到电商的冲击也比较大,他也在考虑加大医用设备方面的营销比重,以提高利润。
还有部分店铺的更新换代更为彻底。一家现在主供民营医院医用设备的店家表示,他的店一直没有易主,老板就他一个,但是主营的商品跟随着市场走向更换了好几次,因此注册的店名也换了好几轮。
但无论他们的销售产品怎么变化,他们都表示,不愿意离开这条街发展,或者说,是不愿意离开已经成熟的“抱团经济”。
追溯
这条街的形成离不开“同春”医疗器械公司
住在支前路上的谢小姐今年20岁,她说,打从她有记忆起,这儿的医疗器械店铺就在不断增加。这么多年来,也见过店铺优胜劣汰,但很快就又有新的商家进场。
那么,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小街巷,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吸引了这么多医疗器械行业的厂家或经销商在此设点?
这条街上的新秀们只知道,他们转战至此,是看中了这儿的地段和人流量。而在前辈们的说法里,这条街的形成,离不开一家叫“同春”的医疗器械公司。
他们说,当时“同春”还不叫“同春”,是个国营企业。那时候市场对“国字号”情有独钟,客户都爱来这里选货。私营的医疗器械公司聪明地把店开在它旁边,“靠着大树”好乘凉。
“如果在‘同春’没有找到合适的货,到隔壁来逛逛,说不定生意就成了。”这是当时在“同春”附近开店者共同的想法。于是,一家、两家……店铺慢慢越开越多。
在支前路的一侧,“同春”的招牌很醒目,店面整洁更敞亮,显示出老大哥的风范。
“同春”是什么时候在这里开设第一家店的?年代久远,不少员工都无法还原。但一位工作人员翻出公司资料告诉东南快报记者,早在1954年,“同春”的前身——福州医疗器械采购供应站就成立了。
“之前的负责人提过,当时我们在这里设点,周围还都是棚屋区,没有一家医疗器械的店。”门店里一位负责人这样说道。同时他也透露,这里要拆迁,所以他们也就快要搬家了,至于搬去何方还在考察中。
从“同春”开始,一家到五六家,再到现在30多家。抱团的力量是无穷大的,这里逐渐发展成为全福州最集中的医疗器械销售地。看似不起眼的小街小巷,就这样逐步形成了它特有的经济。
故事
从公司跳槽出来单干前辈建议把店开到这里来
怡辰康,是医疗器械一条街上的“后起之秀”。它位于南园路上,门店的贾经理虽然谦虚地说着“经验太浅”,但是一细问,他的店在这里也已经开了8年之久了。
虽然,相比开设了二三十年的老店,这间店还只能算是稚嫩的孩子,但它在这里从无到有地积攒了最为宝贵的客源。
“我做这行大概10年,除了前两年在公司里做,其余时间都没离开过这条街。”贾经理说,有开店念头时,他也曾为店址而发愁过,然而请教前辈们时,他们给出的意见却出乎意料的一致:“往医疗器械一条街上开”。
店铺的经营经验从无到有,对自身的定位从模糊到清晰,客流量从零散到稳定,贾经理说,这些都是这条街带给他的。“如果医疗器械的店零零散散地开在别的地方,没有很长时间的积累,谁会知道你呢?”
有这种经营思路的医疗器械经营者不止他一个。周围的店一家一家多起来,哪怕有优胜劣汰,后来者也都很快追上,店铺空窗期都不会太久。
同时,贾经理还发现,“赏识”这条街的不仅仅是医疗器械的公司们,房屋中介对市场的敏锐度也让人敬佩。
“因为这里有集群效应,医疗器械公司都乐意把店开过来,所以店租也在连年看涨。”贾经理说,他的店面是5年一续租,从2006年他接手时的5000元/月到现在万余元/月,光房租的成本就翻一番了。“就这还没算上人工、货品本身等的成本。”
关于现状,贾经理挺满足,想要“走一步看一步”。面对将拆迁的这块地区,店铺未来何去何从?他的想法简单却清晰。“如果需要搬迁,还是希望能够和大伙儿同进退,抱团经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