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抗战时顶着炮火为部队搭浮桥,程惠琛赶忙跑到厨房,拿出筷子,向记者演示 □东快记者熊建鹏见习记者王一文/图 昨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纪念日。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前赴后继、浴血奋战、英勇抵抗。福州九旬老人胡永康、程惠琛亲身经历了69年前的那场战争。 这两位曾经的黄埔军校学生,一位深埋地雷炸日军,一位曾和日本兵拼刺刀。昨日,他们向东南快报记者讲述了所经历的抗日战争。 程惠琛 91岁 排长还是“新兵蛋子”时,他的敢打敢拼就已名声在外 91岁的程惠琛声如洪钟,提起抗战经历更是滔滔不绝。“该打硬仗了。师长当着大家的面,指着我对战友们大声说,就让小程带队上,他肯定行!”他陷入回忆。 1942年,程惠琛满怀热血,报考了黄埔军校工兵科。虽然只有17岁、身高刚刚1.65米,与录取条件相差很多,但程惠琛最终因为考核名列前茅被破格录取。在黄埔学习3年架桥、铺路、埋雷、破坏敌军工事等知识后,1944年程惠琛被分配在了70军80师直属工兵连。 “师长点名让我上,很多黄埔前辈都没这个机会。”1945年,还是“新兵蛋子”的程惠琛,作战果敢、敢打敢拼的性格早已名声在外。他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在五凤山制高点争夺战及战后对日军的追击战中,为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程惠琛说,战争年代,常有福州军人讲,谁拿下五凤山,就等于拿下了整个福州。1944年下半年,五凤山被日军占领。从那时起,中国军队便多次攻打五凤山,但都未顺利夺回。1945年5月初,刚进部队还不到一年的他任工兵排排长,受指派要为包抄五凤山的步兵扫平上山道路,在敌人安设的铁丝网上“咬开”12个缺口,并摸清敌人的兵力及相关情况。 “正面战场大部队打得很凶,为我们吸引了主要火力。”程惠琛回忆,“当时我们排有30人,我将他们每2人分成一组。大家接到命令后拿着大型破坏剪便上了山。最终战斗结束,五凤山这块难啃的‘骨头’被我们顺利啃下。” 程惠琛说,拿下五凤山后日军便在福州大面积溃败,分多路想要逃跑。他所在的部队接到阻击命令,随即对日军进行拦截。 5月中旬,程惠琛接到消息,日军正慌忙向宁德方向逃窜。“我们部队最先赶到,分析地形后,我命令排里的1班长和3班长带人在道路两侧共埋设了6颗地雷。我记得那6颗地雷中3颗是圆形中国产的、3颗是长方形美国产的。”程惠琛边用手比划着地雷大小,边向东南快报记者描述,“当我们埋好地雷,大伙便跳进山涧等待日军。也不知道等了多久,师部终于发射信号弹,我赶忙命令战友将地雷引爆。与此同时,早就埋伏在附近的战友架起轻、重机枪与日军打了起来。那一天打得日军落花流水,我也因为这场战役被升为中尉排长。” 胡永康向记者展示黄埔军校纪念章 胡永康 93岁 连长 “日本人拼刺刀是厉害,不过我比他们更厉害” 9月3日下午,胡永康躺在福州市一医院的病床上,翻看泛黄的黄埔军校同学录,“我的名字在118页。” 东南快报记者和老人说话,都要经过他儿子“翻译”。因为老人耳已聋,他的儿子都要用喊叫的形式传话。这使得父子俩看上去像是在吵架。不过,在得知记者的来意之后,老人很高兴,“对,就应该让大家知道我的事。” 山林间肉搏日本兵 1944年,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夏天,湖南中部的山间林木茂密,连长胡永康带领110名战士埋伏在树林深处,树丛中连一声虫鸣都听不到,似乎连虫子都预感到了日本人的攻击快开始了! 胡永康说,安静在战争中是可怕的。 果然,在黄昏时分,日军突然发起了攻击,枪声大作,在一场紧张的交火之后,人数占优的日军不断向山头逼近。越来越近,一场肉搏战势在必发。“突围”,战士们在枪头装上刺刀,大喊一声向山下冲去。 突围中,胡永康刺死一名日本兵,打退多人,杀开一条血路,跑到另一个山头。清点人数时,一个连队还剩19人。这是第四次“长沙会战”的一个缩影。这一年6月份,中国军队撤退,日军攻陷长沙。 胡永康等11名战士在山上开始打游击,他们脱掉军装,化装成老百姓。最后,吃完了身上带的干粮,找到当地人带路才离开大山,作为报答,胡永康把自己的一个金戒指送给了带路者。“戒指有五钱重啊,很值钱。” 步行一个多月入黄埔 能用刺刀拼掉鬼子,胡永康把这归结为他在黄埔军校6个月的拼刺刀训练。 胡永康,1922年出生于福建闽侯。1939年,中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初中刚毕业的胡永康跟许多立志报国青年一样,投笔从戎。 看到黄埔军校在福州的招生榜文,胡永康当即决定报考,并且考上了。 “我爷爷家当时家境很好,爷爷的姨太太都娶了好几房。我爸兄妹七个,他排行老四。”胡永康的小儿子说。虽然家境好,但由于战事连绵,交通中断,胡永康不得不步行前往湖南武冈(抗战前夕,黄埔军校在武汉设分校,1938年,日寇进逼武汉,武汉分校迁往武冈,又称第二分校)。 当时正是南方5月份的天气,阴雨绵绵。胡永康披着一件雨披,晓行夜宿,足足走了一个多月才到达武冈。 而今已93岁的胡永康对黄埔军校的记忆已经模糊了,唯一记忆深刻的是拼刺刀训练,“我们在学校进行了6个月的拼刺刀训练。”说到兴奋处,胡永康丢开拐杖,在病床边做起拼刺刀动作,“一二、一二,左右下,左右下……” 身高一米九游泳得第一 年轻时的胡永康,身材魁梧,体格健壮。现在虽然拄着拐杖,佝偻着背,还是比一米七的小儿子高半个头。胡永康说他年轻时身高一米九。 “我在黄埔军校的时候,打篮球是打中锋啊!”当时的胡永康体育突出,不但篮球打得好,游泳也是第一名。 胡永康是个幽默开朗的老人,“我当年身体那么好,现在93岁了也不差。”他捶了捶自己的胸脯。当儿子质疑其身高时,他立马“腾”一下从凳子上站起来,要和他儿子比高。当儿子问他对日本人的印象时,他说,“既然都是人就都差不多,都长鼻子耳朵。” “日本人拼刺刀是厉害,不过我比他们更厉害。”说这话时,胡永康手里紧紧攥着那本发黄的黄埔军校同学录。 延伸 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公益组织 传奇不应该被遗忘 能找到这些老兵,听老兵的抗战风云,不得不提及这么一个群体——“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公益组织”。这是一个专注于寻找、关爱抗战老兵的民间组织,本着“自愿、自发、自费”的原则,一起寻找、帮助被遗忘的抗战老兵,让那些传奇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跟时间赛跑”是志愿者们常说的话。他们解释,幸存的老兵大多已是90岁以上的老人,留给他们的时间有限。 志愿者是通过网友报料、黄埔同学会等途径找到老兵的。“最不好找的是一些身在偏远山区,当年被抓壮丁抓走的老兵,无人知晓,生活凄惨。”一位志愿者说,“我们去看望他们的时候,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他们的高兴激动,他们身上的英雄闪光点也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而找到老兵后,志愿者们会为困难老兵修缮房屋、购买生活用品、募集补助,听他们讲战斗故事,唠家常。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套用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曾引用的其父当年形容二战老兵们心境的话:“我们不怕死亡,我们怕被遗忘。” 老兵在慢慢凋零,传奇不应该被遗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