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江县气象局整合国土、农业、海洋渔业等部门数据资源,打破部门各自为政的困局,并集中各部门的优势,拓展气象服务民生的内容、领域和渠道,为群众提供精细化的气象服务产品
气象信息大数据,服务民生更给力
海水养殖自动气象站,为鲍鱼养殖户提供11项监测数据,专业化服务更到位。上图、下图为7月10日下午,连江气象局工作人员正对设在杨昌兴渔排上的海水养殖自动气象站进行设备更新。
东南网7月17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赵锦飞 通讯员 林冰 实习生 尤德坤 杨玲/文 陈固拥/图)
新闻背景>>>
连江地处闽东沿海,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多发。该县海域面积31 12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38公里,是全国水产第二大县。由于气象信息传递受限,2001年,“飞燕”台风来袭,重创了该县;2012年,因受赤潮影响,鲍鱼大量死亡,经济损失数亿元。
这两起事件教训深刻,均与气象有关。究其原因,各部门信息不能共享。地质灾害信息由国土部门掌握,农业方面由农业部门掌握,海水养殖方面由海洋渔业部门掌握,气象方面由气象部门掌握,这种信息割据,难免会产生偏差。因此,整合各部门的数据资源,是构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灾害防御体系重要因素之一。
今年6月17日,受台风“海贝思”残余环流影响,连江县蓼沿乡凤岩村出现暴雨天气。截至次日17时,该村累计降雨量达83.7毫米。根据当时气象资料显示,强降水还将持续,该地地质灾害气象风险未来24小时等级较高(2级)。6月18日17时,县气象局与县国土局经会商后,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乡、村防灾人员收到短信,于18时30分赶到该村南潭里地质灾害点。19时,8户22名群众安全转移,人员、财产未受损失。
2012年开始,连江气象部门通过与其他部门联动,建立多方共享的预报综合业务平台,实现跨部门数据共享:与国土部门实现防灾救灾信息共享,通过乡镇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的建设,解决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与农业、海洋渔业等部门合作,拓展服务领域、内容,组建专家联盟,为西瓜种植、鲍鱼养殖等提供专业指导。
有了西瓜气象服务专题信息,瓜农郑增松感觉种瓜轻松多了。图为郑增松根据气象信息里的农事建议,对西瓜进行遮阴。
构建安全气象网络,提高信息传递效率
连江县国土资源局地矿科曾文凯介绍,该县共有地质灾害点42处,涉及村民199户906人。此前,国土部门只能根据县委办、政府办和防汛办“三办”通知的气象信息,通过乡镇和村里的防灾人员,来处置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然而,“三办”的气象信息来自气象部门。“因为条块分割和多头管理,导致信息传递不畅,效率低。而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要跟时间赛跑,因此加强部门沟通协作是关键。”连江气象局局长林其铭说。
2012年开始,连江气象部门与国土部门对接,联合进行监测、预警与调查。林其铭介绍,此前气象局虽有发布灾害气象预警,但信息是向全县区域发布的,服务没有针对性。与国土部门合作后,两部门一起研判,根据气象信息、地灾点风险等级等综合因素,经过会商后联合推出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专题服务,防范更有针对性。今年6月,对蓼沿乡凤岩村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就是成功一例。
“以往,除了部门之间信息不畅外,信息纵向传递也存在问题,乡镇、村居一直是气象信息传递的‘软肋’。”林其铭说。
对此,东湖乡东湖村村主任郑循信深有体会。该村有一处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涉及人口90多人。此前,预警信息主要靠上传下达,难免出现纰漏。“如今,有了新技术,信息可以第一时间掌握。”郑循信所说的新技术,是指在村委会大楼安装的农村气象灾害预警终端,通过LED显示屏,村民可提早知道预警信息,尽早防范。“现在,村民知道气象信息的途径多了,除了LED显示屏和村广播外,手机短信、微博、微信都可以接收到相关信息。”郑循信说。
据了解,东湖村是全县首批安装农村气象灾害预警终端的试点村之一。目前,连江县270个建制村实现了气象LED显示屏全覆盖,并且通过互联网、掌上气象台等发布平台,构建起立体式气象信息传播网络。此外,316名气象应急联系人、信息员遍布建制村,填补了一些偏远山村的信息传递空白,实现全方位的安全气象服务。
依托网络科技手段,连江气象部门与国土、农业、海洋渔业等部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服务民生更给力。图为县气象局工作人员正在记录雨情。
气象服务专题信息,改变“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
丹阳镇朱山村,是连江县西瓜种植大村。
7月2日9时许,瓜农郑增松的手机接收到一条短信:预计本旬前期天气以晴热为主,中后期有阵雨或雷阵雨。短信还附有农事建议:我县已进入晴热高温季节,要做好蓄水防旱工作,第二季西瓜育苗时,要做好苗床遮阴,防止高温烫种和烧苗。
7月10日14时许,由于担心地里的西瓜,郑增松顶着烈日给西瓜遮阴,记者也跟随他来到瓜地。“要用杂草遮住西瓜表面,不然西瓜表皮就烧坏了,这叫作‘日烧病’。”郑增松一边拔草,一边告诉记者。
“以前,农业要靠天吃饭,心里没谱。现在,有了气象服务信息,无论是短期天气,还是中长期天气,我们心里都有底。而且,还有专家及时提供农事建议,这样发展农业更有信心。”郑增松说。
据丹阳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林建华介绍,该镇有1万多名农业人口,光西瓜大户就有200多户,但全镇即使加上农民技术员,只有30名技术人员,对农户全部给予现场指导并不现实。现在,有了气象信息服务新手段,可以实现一对多的服务。“我们把农事建议编成短信发送给气象局,由气象局整合气象信息后再发送给农户,方便又快捷。”林建华说。
连江气象局副局长高筱英说,作为福建省、福州市气象服务“三农”示范县,县气象局通过部门联动,组建13名专家联盟,将服务内容拓展到农业、渔业养殖等新领域。郑增松手机里的西瓜气象服务专题信息就是县气象局与县农业局于去年4月推出的,由气象局撰写,一旬一报,通过手机、LED显示屏等途径向农户推送。目前,已经开展丹阳西瓜、东岱葡萄两类专题服务,覆盖2000多户农民,让他们随时随地都能接受针对性的服务。
县农业局科技教育科科长张师荣说,气象和农业部门共享信息,实现了资源互补,通过手机短信、12316平台等途径,提供常规的实时气象预报预警服务,解决气象信息服务不够及时的问题。而且,两部门联合推出针对性专题服务,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全省首家海洋养殖气象监测站,为鲍鱼养殖业带来福音
7月10日下午,连江县安凯乡沙澳湾海区。4000多亩养殖海域上,4000多名从业人员在此扎根,他们大多从事鲍鱼养殖。
安凯乡渔业站负责人杨昌兴也是一名养殖户,在此从事鲍鱼养殖10多年。他说,海洋气象变化莫测,鲍鱼养殖风险重重。2012年,因受赤潮影响,他损失了100多万元。
今年5月25日至6月5日,赤潮敏感期持续10多天,中间还发生过一次赤潮。连江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徐建峰说,此次情势与2012年一样严峻,但结果却截然不同。解除预警后,许多养殖户发现,每个养殖笼内半成品鲍鱼只死亡两三粒,而2012年几乎全军覆没。
两相比较,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别?奥秘就在杨昌兴的渔排上。坐船10多分钟,记者来到他的渔排,巧遇连江气象局的工作人员正给设置在此的海水养殖自动气象站更新设备。“正是有了它,鲍鱼养殖户可以从容应对。”杨昌兴说。
据介绍,2012年那场灾害后,县气象局与县海洋与渔业局达成协议,共享信息,构建灾情预警联动机制。2013年,作为该县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县里投入150万元,用于建设海水养殖自动气象站和鲍鱼养殖气象服务平台。这也是全省首家海洋养殖气象监测站,监测站下设安凯乡奇达村和苔菉镇东洛村两个监测点,可提供海温、雨量、盐度、溶解氧、pH值等11项监测数据,然后实时传送到县气象局监测平台,由县气象局与县海洋与渔业局专家会商,联合提供海区气象、海况预报、生产措施及建议,通过手机、LED终端通知养殖户。
杨昌兴说,今年5月13日,因海水发生水澄清现象,县气象局和县海洋与渔业局发出第一期重要专题气象服务信息,建议养殖户采取防范措施。5月中下旬,养殖海域就发生了赤潮,由于养殖户提前防范,将养殖笼下沉到五六米以下水深,所以避免了损失。
“这里养殖户从业时间大多超过10年,经验很丰富,都是一些‘土专家’。但是,海里的变化是我们这些‘土专家’肉眼看不出的,气象服务信息提供了科学数据,按照数据来应对,这才是科学养殖。”杨昌兴说。
“进入高温期和台风期,县气象局和县海洋与渔业局将开发分类服务产品,适时推出针对性服务,给养殖户提供保障。”高筱英说。
记者点评
利用大数据念好民生经
□福建日报记者 赵锦飞
加强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信息互通,才能更好地了解民情、民意,化解民忧。为何?因为基于整合各部门信息资源的大数据共享,能从大量信息中分析不同群体的需求,按照需求提取资源,这样,服务不会“眉毛胡子一把抓”,才会更加精准,效率也会更高。
以往,在推进民生工程时,各部门首先要实地调查,材料要进行汇总,再进行分析梳理。但是样本覆盖面不够广,分析汇总也要时间,服务就不那么及时。而且,民生工程体量大,往往跨部门、跨区域,信息不能共享,效果自然就打了折扣。如何破解这个难题?许多学者提出,利用互联网科技手段,对各部门“信息孤岛”进行开放共享,然后整合分析大数据,这样就可以更真实、准确地了解民情期盼,服务也能更加及时。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部门已开始尝试用“数据金矿”来破解民生难题,连江县这一举措的意义也在于此。以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为例,该县42处地灾点群众关注的是所在地情况,而不是全县的情况,气象部门利用国土部门的数据,再结合自己的数据,分区域发布预警信息,从而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产品。
气象服务绝不仅仅是提供气温、风力等简单天气信息,而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公共服务产品。站在大数据的思维上,连江气象局拓展了服务领域、服务手段和服务内容,让服务更精准,让决策更科学,让群众的满意度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