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全国劳模为完成“自我救赎” 发明治污技术
2013-11-18 10:26 郑守樽 来源:福州日报 责任编辑:黄丽红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郑守樽 福州新闻网讯 “两次追梦,两个场景,换了人间。”这是在工人文化宫日前举办的“光荣与梦想”福州市劳动者风采展上,一位八旬全国劳模的梦想感言。40多年前,他发明的ADC发泡剂独特工艺填补了国内空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项发明在推广的同时带来了巨大的氮氨污染,为了“自我救赎”,他针对治污技术二次创新。在市总工会的帮助下,研发资金和技术难题得以解决,老发明人的“二次发明”登上全国发明展舞台,并夺得金奖。这位自称“发明罪人”的老劳模叫郑守樽。17日,记者采访了郑老。 开创我国ADC生产新工艺 郑守樽还是小伙子时,同事就叫他“发明牛人”,因为他当年一项关于瓦斯安全利用技术的发明获当时的石油部推广,样机还在北京举行的“建国十周年成果展”上展出。凭借这项发明,时年25岁的郑守樽成为全国劳动模范。 给郑守樽带来更大荣耀的,是他开创了我国ADC生产的新工艺。上世纪60年代,我国对ADC发泡剂的需求很大。这项工艺主要用于塑料、人造革等发泡,可以制造塑料拖鞋、泡沫箱等包装材料,用途广泛。但是,生产ADC的主要原材料——红矾钠在我国奇缺,大部分只能依靠进口。 1966年,在福州第一化工厂工作的郑守樽翻阅国外资料时,得知国外已有用氯气代替红矾钠生产ADC的技术,只是生产过程容易爆炸。有过瓦斯安全利用发明经历的郑守樽坚信,只要掌握规律,爆炸可以避免。他勇敢地向领导提出愿意承担这项危险的实验。20多天反复实验后,郑守樽终于找到了爆炸的原因,以氯气替代红矾钠氧化的发泡剂生产新工艺大获成功。新工艺解决了氧化剂来源困难的问题,产量大幅提高,每吨成本下降2500元。紧接着,郑守樽又攻克了粗肼替代纯肼用于生产ADC的难题,使生产流程大大简化。 能耗最低、成本最低、生产最易、原料最易得,郑守樽的这项新工艺,使我国ADC产量迅速猛增。1978年,郑守樽作为我省科技发明功臣,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科技大会。 |
相关阅读:
- [ 11-11]福建:“量身定制”劳模工作室发挥示范效应
- [ 10-21]漳州32家“劳模工作室”:不光帮调解 还帮破案
- [ 05-21]福建省直机关劳模先进事迹报告会在福州举行
- [ 05-17]省劳模陈松柏 “为百姓多做一件实事”
- [ 05-09]记省级劳模、龙文中学教师林清海
- [ 05-08]73岁老劳模热心公益事业 身患癌症情牵灾区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