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来福州民生事业发展成果共享 改革红利普惠
2013-11-10 07:34 来源:福州日报 责任编辑:黄丽红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发展成果共享 改革红利普惠 ——改革开放35年以来福州民生事业大发展 6月,仓山区建新镇居民黄立德的女儿举办了婚礼,陪嫁的液晶电视、双开门冰箱让新娘的脸上荡漾着幸福的笑容;而1980年老黄结婚时,妻子最值钱的嫁妆是两床半新的被单。 8月,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的张亮收到了一份礼物——爸爸送给他的一辆崭新的比亚迪汽车;而张亮的父亲1990年参加工作时,家里送给他的是一辆骑了10多年的自行车。 10月,闽侯县村民李欣因脑中风花了10多万元的医疗费,通过新农合和大病补助,自家只出了1万多元;李欣清晰地记得,10多年前父亲的一场大病,爷爷变卖了家里最值钱的两头猪,还到处向亲戚借钱。 …… 改革开放35年,不仅是福州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35年,也是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35年。从泥巴路到“村村通”、从“病不起”到“人人有医保”、从破旧板房到“安居工程”、从下岗职工到“零就业家庭”……一项项惠民举措的出台,一笔笔“真金白银”的支出,一个个“老大难”问题的化解,每一个生动的民生故事都镌刻着时代发展的印迹,承载的是沉甸甸的“民生分量”。 民生“不差钱” 办好为民事 让我们将目光转向1982年市委、市政府召开的一次会议,会上作出了本年度为市民办10件实事的决定:搞好城市蔬菜供应、扩大自来水用户、新建民用住宅、增设卫生设施、兴建江心公园……一年之后,10件大事全部顺利完成。 此后,历届市委、市政府都将为民办实事作为头等大事。尤其是“3820”工程实施20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每年遴选出城乡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10件~20件实事,集中力量,精心实施,全市累计完成为民办实事项目400多件3000多项,项目涵盖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治理、公共交通工程、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领域,有效解决了城乡群众生产生活上的实际问题。 1984年,长乐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小学“一无二有”(学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课桌椅)。 1988年,福州在全省率先推出职工养老保险和待业保险,全市市属全民、集体企业的退休职工和“关停并转”企业职工领到了养老金和社会待业金。 1995年,《福州市城区居民最低生活费规定》出台,福州成为全国率先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费保障制度的六大城市之一。 2002年,福州市召开“春风行动”会议,城区全面为下岗、离岗、失业人员及特困职工、贫困家庭开展就业、住房、生活、济困等服务。 2005年,全省首个“惠民门诊”在市第一医院开诊,每次看病费用控制在50元以内。 2011年初,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抓紧做好事关群众利益十项实事的实施方案》,全年共安排民生工程战役项目76项,年度计划投资116.34亿元,相比2010年增长164.9%。 …… 努力厚植民生之本,才能夯实稳定之基。35年来,经济的发展做大了福州的民生“蛋糕”。从原来的牙缝里挤钱也要办民生,到如今的大手笔频出惠民生,福州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集中财力,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多办惠民利民的实事好事。 数据就是最好的证明:2007年度,市本级财政集中统筹用于改善民生的支出达42.88亿元,占总支出的37.5%;即使是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最为严重的2009年,我市仍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大幅增加民生领域财政支出,全市合计支出132.4亿元,占全市一般预算支出的65%;今年上半年全市与民生相关的支出就达151.96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达70.2%。 努力纾民困 倾力解民忧 “我想要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时候,我会想到它……”1991年,央视春晚一首《我想有个家》打动了许多国人的心。 想要有个家,看似很简单的一个问题,但对于52岁的公交司机黄二国来说,家让他几多滋味在心头。 当了6年多的公交司机,黄二国一直和爱人、儿子租住在10多平方米的民房内,房子破旧拥挤,夏天闷热,冬天漏风。从今年开始,市委、市政府专项为环卫、公交等公共服务行业的一线职工提供一定数量的公共租赁住房,包括黄二国在内的我市100名环卫工人和公交司机终于搬进了配套完善、宽敞明亮的公共租赁房。“这多亏了党的政策好啊!”黄二国笑呵呵地说。 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35年来,随着全市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逐步提升,福州的“家底”日益殷实,财政支出向民生领域倾斜力度逐年增大,医疗、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得到优先解决,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不断提升。 在过去,进城务工人员总要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发愁。“如今,孩子在福州不仅能上学,还基本不用花钱!”来自江西的陈晓光告诉记者,来榕务工10多年了,两个小孩都在福州的公立小学读书,新学期入学交几十元钱就够了。从2006年开始,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杂费、借读费、住宿费等收费相继免除,随之而来的是“营养早餐工程”、贫困生生活补助等一系列惠民政策。我市在全省农村地区率先落实了“双高普九”、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等政策。在2010年全国30个主要省会城市公众教育满意度调查中,福州整体性评价排名第三。 “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过去,全市人民大多还处于“小病捱、大病扛”的窘境,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较为常见。如今,随时随地都可享受到的医疗资源有效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以前生病了,要跑到大医院去排长队看病;现在家门口就能看专家门诊,买到平价药,方便又省钱!”提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带来的便利,家住鼓楼区水部街道的林老伯深有感触。如今,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在社区看病,碰上大病,还可直接从社区转到对口的医院。目前,我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实现了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建立了社会康复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覆盖,“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新格局已逐步形成。 35年来,福州的住房保障制度从无到有,构建起以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租赁房)和限价房等为主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3820”工程实施20年来,全市累计安排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0.2万套、800多万平方米,完成危旧房(棚屋区)改造2050万平方米。 35年来,福州的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城乡低保应保尽保,居家养老服务在城区全面推行,医疗救助覆盖城乡困难群众。 与此同时,我市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重中之重,切实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与切身利益。“平安福州”建设成效明显,2012年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95.05%,有效解决了一大批信访积案,省会中心城市保持和谐稳定。 宜居又宜业 幸福奔小康 改革开放35年,福州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带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叹,也为历届市委、市政府践行“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政绩”的执政理念作出了最有力的注解。 35年前,人们为钱夹子装上十块钱的“大票”而欢天喜地,在生活用品上向往“三大件”(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习惯用信用卡“刷卡”消费,液晶电视、电脑、汽车等消费品已进入寻常百姓家。 35年前,人们过着家里、单位“两点一线”的生活;如今,市民下班逛商场、下馆子,周末坐上动车、飞机游览祖国大好河山。 35年来,福州人民的生活实现了从生存型向温饱型再向全面小康型的历史性跨越,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统计数据表明,2007年,福州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3950元,为1978年553元的43.3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95元增加到16642元,增长55.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29元增加到6286元,增长47.7倍。到了2012年,福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39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492元。农村居民收入增幅连续两年超过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例由2007年的2.65:1,2011年的2.58:1,进一步缩小到2.56:1。同时,居民消费水平同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0040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336元。 数据对比的背后折射出的是福州人35年来不断改善的幸福生活。35年来,福州城市东扩南进、沿江向海发展,城市建设实现大跨越,基础设施实现大提升,承载功能日益完善,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去年,福州的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45%,在中国环境规划院公布的中国环境宜居城市监测评价结果中,福州位居全国36个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榜首。 35年来,福州变大了。金山新区、鼓山新区、福州大学新区、马尾新城……随着福州新城建设步伐的加快,福莆宁同城化发展,城市布局进一步优化,城市发展个性特色得到彰显,全市建成区面积已拓展到250多平方公里。 福州变新了。三坊七巷保护修复、茶亭街改造、重建镇海楼,以及启动朱紫坊、上下杭、烟台山等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区)保护修复工程,让福州现代文明与古都风貌充分交相辉映。 福州变畅了。福厦高铁、温福铁路、向莆铁路等铁路建成通车,高速公路覆盖我市所有县(市),福州港实现从河口港向海港转变的历史性跨越,空中航线已开通65条,中心城区路网结构不断优化,地铁1号线加快建设,福州构筑起通江达海、连结四方的立体式交通网络。 福州变美了。行走在福州街头,花团锦簇的绿地点缀其间,环境幽雅的公园依傍内河,枝繁叶茂的榕树遮天蔽日,碧波荡漾的闽江风光旖旎。多年来,福州投入巨资进行了内河整治、立面景观整治、电力缆化下地、夜景灯光等工程,相继建成的金山公园、新儿童公园和新动物园等,福州的城市形象不断改观,宜居品质不断提升。目前,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5%,建成区绿地率达3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1.2平方米。 “福州是福地,福州人有福气。”35年的改革开放,翻开了福州历史发展的崭新一页,也让每一个生活在这个城市的福州人感受到浓浓的幸福。我们相信,福州的未来会更加美好,福州人的生活将更加幸福。 (福州日报记者 黄戎杰) |
相关阅读:
- [ 10-15]长泰完成为民办实事年度投资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