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厝情怀:捡拾那渐渐远去的记忆
fq.fjsen.com 2016-07-14 08:37:43 来源:福清侨乡报 我来说两句
低矮的房屋,斑驳的红色墙面,房顶上灰黑色的瓦片层层叠叠,靠近这群老房子仿佛走进另一段时光,沉静,带着些微阴冷。 港头镇占阳村,在一幢幢各有特色的小洋房中,穿插着一片古厝群。其中,一座八扇古厝拥有近300年的历史,它承载了14代人的成长记忆,它的每一个角落都留有160多户人家曾经稚嫩的痕迹。 今年36岁的何裕华是在这座古厝里出生的,与他差不多年岁的“自家人”是生活在古厝里的最后一代人,他们的下一代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从未体会过古厝里的生活。 “当年,我们一家9口就挤在这个仅12平方米的房间里,上面睡大人,下面睡小孩,靠近门的位置就是我们的厨房。”何裕华指着三进院里的一个小房间说,当时基本上一户人家一间房,这小小的一间房也有着无限可能,他的隔壁邻居甚至养了一只猪在床底下。 “像这样的夏天,我们嫌屋里挤,就直接铺个麻袋或者搬块木板,直接睡天井里,满满当当都是人,天上的星星又亮又多,聊着聊着就睡着了。”何裕华说,小时候,他和小伙伴们没有玩具,就直接将木枝两头削得尖尖的,打着玩,比比谁打的远;他们还喜欢在古厝里捉迷藏,就像迷宫似的,时常找不到人;有时候,大人们也会加入他们的游戏,上百人分成小队进行拔河比赛…… 数百人熙熙攘攘,男人们高谈阔论,女人们轻声漫语、孩子们打闹嬉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各有各的生活,一帧帧的画面随着何裕华的讲述呈现在眼前。 这幢古厝三落八扇两附舍,坐北朝南,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在福清境内也属罕见。这座古厝曾经的住户何文光告诉我们,八扇厝始建人何明寿,生于康熙年间,靠自身努力,于雍正三年(1722年)开始建屋,历经10余年,才建成现在的规模。“曾经这个古厝里还有3块牌匾,一块‘硕德高风’是乾隆六年时福建省知府赐给何明寿,褒奖他的乐善好施;中厅一块‘文魁’是何志灼于清朝咸丰5年(1855年)乡试中举所立,后厅的‘勇于为善’是民国十九年福清县长杨珏为当年商会会长何康先所立,当年闽北战乱,烽火连天,福清来了不少难民,何康先慷慨解囊,赈济灾民,他的举动感动县长,授牌为奖。可惜的是,这些牌匾于文革期间,焚于一旦,房屋上的一些浮雕装饰也被摧毁了。”1960出生的何文光说,即使牌匾被毁多年,他们那代人清晰地记得曾经八扇厝的样貌,雕梁画栋,飞檐斗拱,三间大厅上都有花格、人物、花草等图案及浮雕,红砖白石,门前还有2个旗杆碣、3个下马石,他们这些子孙都能想象到当年大户人家的人来客往、门庭若市。 从大门外一眼望去,层层叠叠的木门,紧闭的窗,还有笨重沉厚的木门,一推开便“吱呀呀”地响了。沿着古厝过道回廊行走,夏日的燥热烦闷也渐渐消失,然而,昏暗的房间内杂物随意堆放、天井内杂草丛生、随处可见的蜘蛛网……无人居住、维护,使得这座古厝日渐破败,鲜红的对联让这个古厝更添一重破旧的沉重的哀伤感。 我数了数,从前大厅至后厅门共10道门,听说取之十全十美,而木质门槛上,有着高低不平的平滑曲线。何裕华说,小时候的他吃饱了饭翻都翻不过去,挂在高高的门槛上。古厝的正中央是天井,天井上往往有一条排水道,抬眼望去,便是纯蓝色的天空了。午后的阳光笔直地从屋顶泻下,毫不羞涩地洒在天井上,整个古厝霎时变得温暖而明亮起来。 1942年出生的何和基在这个古厝里度过了大半辈子,1995年才在古厝旁建了幢4层楼的小洋房,搬离了古厝,而那时古厝里已经没剩下几户人家。“老房子作为我们成长轨迹中最珍贵的回忆,一直深深地藏在我们的心里,午夜梦回我梦见的都是它。”他说,即使现在古厝近乎无人居住,他们仍想将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家族情感记忆的古厝一直保留下去。 也许过去的文明适应不了现代的进程,但还是希望,我们不会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毕竟,在古厝苍老的面颊下,还深酿着一段城市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生态。现在,何文光几人组成了占阳八扇厝修缮理事会,开始对古厝的初步修缮工作,并且将八扇厝列为文物保护的申请也在进行中。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2016-07-13 ]福清市民坐公交车拒补5元车费换来5年刑期
- [ 2016-07-13 ]小区基站信号微弱 移动手机经常“失联”
- [ 2016-07-13 ]薛建波学雷锋志愿者服务队关爱单身残疾人
- [ 2016-07-12 ]车辆“飞起”撞破护栏与对面来车相撞 5车受损
- [ 2016-07-12 ]福建医科大学社会实践队走进福清龙江街道
协助开展健康体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