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端午节起源
端午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的叫法达20多个,主要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粽子节等等。据《荆楚岁时记》记载: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的好日子,故民间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或“端午节”。
据说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主要有4个,即: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纪念孝女曹娥;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史记》记载,屈原因倡导富国强兵、联齐抗秦而遭贵族强烈反对,最后遭馋去职,被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此后,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于五月五日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而死。楚国百姓纷纷涌到汨罗江凭吊他。人们一边争先划着龙舟打捞他的真身,一边把饭团用竹叶包裹起来,投进江中引走鱼龙虾蟹,使其不去咬食屈大夫的身体。从此,端午节便有了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的风俗。
二、福清端午节习俗
在福清,人们把每年五月初一日至初五日称“端阳节”,亦称“端午节”,俗称“五日节”。福清端午节习俗较多,一首民谣概括了它的主要内容:“初一钉门葱,初二起炸(即糯米粿)猛,初三煎面饼,初四做节仔,初五晒午时,龙船赛起来”。清乾隆《福清县志》记载:“端午,插艾及菖蒲于门,以竹叶裹米为粽,祀先,亦以相馈。戏竞渡于河。五日午时,设蒲觞,墨雄黄饮之。小儿则以五色丝系臂,缀绣符,簪艾叶,浴兰汤,以辟除毒气。”上述记载基本包括民谣所唱的内容。
福清因江河较少,很难看到赛龙舟场面。据记载,旧时龙江两岸的玉塘、松潭、倪埔和迳江口的上迳都曾举行过规模宏大的龙舟赛。1988年端午节,来自7个国家和地区的17支龙舟队在东张水库举行国际龙舟锦标赛,观众数万,轰动一时。
在福清,有一位名人与端午节有关,那就是“万安娘娘”陈金凤。五代十国时,陈金凤于后唐清泰二年(935年)被王审知的孙子王延钧立为王后。陈金凤自幼聪明好学,才华横溢,被称为闽省第一个“巾帼词人”、“王后词人”。她创作的《渔歌子·乐游曲》是福州第一首有记载的“龙舟诗”。据《闽中摭闻》记载:龙启元年(933年)端午节,王延钧下令造彩舫百余艘于西湖中,每舫宫女二三十人,着短衣,鼓楫争先。王延钧则和嫔妃们乘坐大龙船,观看比赛,并命王后陈金凤当场作诗。陈金凤作了两首《渔歌子·乐游曲》,命宫女同声歌唱。其一曰:“龙舟摇曳东复东,采莲湖上红复红。波澹澹,水溶溶,奴隔荷花路不通。”其二曰:“西湖南湖斗彩舟,青蒲紫蓼满中洲。波渺渺,水悠悠,长奉君王万岁游。”此后,王延钧令各乡于每年端午节举行龙舟赛,竞唱《乐游曲》凑钱,称为“采莲”。因此《乐游曲》又叫《采莲歌》。
钉门葱
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从田间采回黄花草、紫苏、艾草、黄豆秆、菖蒲等,用红纸条卷起来后钉在门框两边,叫做“钉门葱”。
福清民间相传,因菖蒲叶子似剑可斩妖邪、保平安;苦艾叶子如旌旗可招来福气、去邪驱恶。菖蒲是一种水草,有较强杀菌能力。据说,五月初五这一天采摘疗效最好;苦艾是一种草本植物,有开窍、行气、止痛、祛风湿的作用。以前由于医疗水平欠发达,人们常常将健康、平安的愿望寄托在各种习俗之中。“钉门葱”表达的正是人们祈求安康的意愿。
煎面饼
在福清,一年中有两个节日要煎面饼,一次是立夏,一次是端午节。面饼有咸、甜两种。咸面饼的用料有肉丝、蛏、韭菜等等,甜面饼多加糖精或砂糖。
端午节有新丧人家不能煎面饼,要由邻里或亲友赠送。送的数量只能是奇数,表示丧事不成双。
做节仔
五月初四这一天晚上,各家都要煮上几碗可口的饭菜,大家围坐在一起品尝,故曰“做节仔”。
洗“午时汤”
古时福清有洗“午时汤”的习俗。洗“午时汤”就是采用晒过午时的黄花草、紫苏、艾草、黄豆秆、菖蒲等烧汤后进行沐浴。据说,洗“午时汤”能消除灾难和邪恶、荡涤晦气和疾病。其实,无论“钉门葱”还是洗“午时汤”,人们看重的是其药物疗效。虽然带有迷信色彩,但却是人们祈福求祥的载体之一。
包粽子
包粽子是福清人过端午节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粽子多以糯米、粳米侵碱水,加上豇豆、花生仁或虾仁、香菇丁包成三角形、四角形的竹粽,用细麻丝扎成一串一串,放在锅内煮透,捞起后食用。
粽叶的材料因地而异,北方人习惯用苇叶来包粽子,南方因为盛产竹子,就地取材以竹叶来包粽子。在福清,一般人家喜欢采用新鲜的竹叶包粽子,粽子煮熟之后会散发淡淡的竹叶清香。旧时,龙高一带由于缺少稻米,几乎没有包粽子之例。
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福清的粽子甜少咸多。以前,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采摘竹叶,一家人齐聚一起包粽子,其乐融融。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大多到市场或超市购买现成的粽子,以免一番劳顿。虽然品种繁多的各种风味的粽子可以让人一饱口福。遗憾的是,如此一来,节日的气氛大打折扣,也就没了“粽子香飘千万家”的感觉。
晒午时
在福清,端午节也叫“卫生节”。因福清三四月正值梅雨天气,屋里屋外比较潮湿,容易滋生杂菌虫豸。因此人们在端午节期间纷纷 清污除尘、打扫环境。而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把黄花草、紫苏、艾草、黄豆秆、菖蒲等洗干净,然后同调好的雄黄酒,洗干净的家具、被帐等,放到屋外或阳台上曝晒,一直晒到午时阳光直射为止,这叫“晒午时”。
喝雄黄酒
大人们晒过午时之后,用雄黄酒涂抹在孩子的耳朵、鼻子、额头等处,或喷洒在房间的阴湿角落,以杀死百毒。还用晒过午时的药草蒸煮“午时蛋”,吃“午时蛋”据说可防灾治病。以前,高山、东瀚、沙埔等地还有中午吃切面配“午时蛋”的习俗。
端午节,人们还有喝雄黄酒的习俗。据说,“喝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其实,喝雄黄酒很不科学。雄黄又称鸡冠石,是一种含砷的有毒矿石。而砷是剧毒物质。虽然雄黄确有解毒、杀虫作用,但喝雄黄酒极易发生砷中毒。
挂香袋、蛋袋,系五色丝
《风俗通义》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于臂,名曰‘长命缕’”。旧时,福清也有类似习俗。在端午节,小孩的胸前要挂上用丝线扎成灯笼状或用布帛缝制的香袋,里面装着樟脑丸(福清民间俗称“辟食丸”)。还要挂上用色线钩成的蛋袋,里面装着煮熟的鸡蛋或鸭蛋。手臂还要系上五色丝(福清民间俗称“牛筋”、“玻璃带”)。
五色丝一般是红黄蓝白黑五色,有人说代表东西南北中五方神力,共同抵御邪祟灾瘟;也有人说象征五色龙,可以降服鬼怪;还有人说五色丝是系死“五毒”的刑具。不论怎样,都代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灾难生活的避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