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2日,第55个世界地球日福建主场活动在福州市城市规划展示馆举办。现场,福州市、厦门市、龙岩市永定区自然资源部门有关同志分别作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分享。 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擦亮闽江河口生态明珠 2018年,闽江流域被列入全国第二批山水工程修复试点。作为同批山水工程中唯一一个兼备陆地与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的试点流域,福州市委、市政府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陆海统筹、河海联动”为特色,在不断摸索中形成一套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山海模式”,努力为实践生命共同体理念提供“福州经验”。 一是建立健全组织结构。一把手亲自抓,福州市委、市政府将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山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作为福州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的重要举措,坚持一把手亲自谋划、部署、推动。多部门协同抓,依托资源规划部门成立“市山水办”,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发改、财政、林业、水利、生态环境等多部门协同推进,各县(区)具体落实。技术保障高效抓,推动生态保护修复建研一体化,以院士工作站为基础,丰富习近平科技特派员制度新时期实践内涵,构建了“本土+省际+跨地区”的技术支撑模式,加快生态保护修复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二是坚持顶层设计引领。按照“陆海统筹、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规划策略,将对象从陆域延伸至海洋统筹陆海生态系统修复:横向上将生态保护修复与风景园林及国土综合整治等多学科相互融合;纵向上使“生命共同体”理念下沉至项目清单,落实试点目标。通过宏观、中观、微观“三重规划管控”以及生态保护、生态治理、水系修复和人居环境治理的“四层保障体系”,构建“一带两溪多流域”总体保护修复格局,实现山水林田湖草多要素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共梳理形成闽江全流域89个修复项目,涉及闽侯、闽清、永泰、长乐等县(区),共计筹措项目资金17亿元,其中获得中央资金支持2.03亿元,省级下达配套资金4.21亿元,市、县两级筹措配套资金10.78亿元。 在闽江河口保护区入侵物种防治及濒危水鸟保护精品示范工程中,坚持“1”为一个整体,将闽江河口湿地、陈塘港流域、二刘溪流域共159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整体,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多要素系统保护修复;抓实“3”为统筹陆地海洋、岸上岸下、流域上下的“三同治”,通过上游陆地空间上森林、河流、城镇等生态系统与下游海洋空间上湿地生态系统的协同治理,实现陆地与海洋、流域上下游以及岸上岸下生态保护修复的综合统筹;实行“N”为多项生态保护修复措施,聚焦多类型生态问题精准施策,通过林分改良、退塘还湿、植被恢复整治等,解决闽江河口湿地存在的互花米草入侵、水鸟栖息地减少和海漂垃圾等问题,有效保护珍稀濒危水鸟栖息地安全和生物多样性稳定;同时,辅以共享共治和产业拓展,系统提升湿地生态服务价值。 通过多年努力,闽江河口湿地保护修复成效显著,退养还湿3197亩,恢复乡土植被2605亩,治理互花米草4590亩。闽江河口湿地年均栖息水鸟超过5万只,种类超过100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达到80种。同时,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民群众游憩活动提供舒适的空间,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带动旅游经济发展。 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久久为功 系统治理 厦门市以筼筜湖综合治理为引领,持续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陆续推进五缘湾等海域生态修复保护项目,以及埭头溪等流域综合整治工程,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格局,取得生态、社会、经济“三重效益”。 一是坚持依法治理,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迈上新台阶。推进地方立法。制定实体性地方法规《厦门市环境保护条例》,出台《厦门市海域管理使用规定》等10多部涉海法律法规和《厦门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条例》等13部生态文明建设法规规章。加强综合执法。2003年起组建行政编制的海洋综合执法队伍,建立海上联合执法机制。深化行刑衔接。构建预防、治理、惩处“三位一体”生态环境执法与司法协作体系。 二是坚持科学治理,着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注重科学决策。成立海洋专家组,为海洋综合治理提供决策咨询,强化科技赋能。发射“海丝”系列、“厦门科技壹号”等4颗小卫星,构建“数字孪生海洋”等前沿技术,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攻关和海洋碳汇研究上涌现出领先成果。尊重自然规律。推出全域空间规划“一张蓝图”,划定生态控制线981平方公里、陆域生态保护红线204平方公里、海洋生态保护红线84平方公里。 三是坚持源头治理,大力解决水环境治理深层次问题。统筹推进全市流域治理。完成395个入河排口整治,对全市920个小微水体建档管理,溪流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100%。提升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实施污水处理能力提升“三个一百”行动,完成城市排水管网正本清源改造303平方公里。全域治理农村污水。投入18.4亿元对农村生产生活污染和河道内源污染进行全收集全处理。全面整治排放管网。完成排查面积416.6平方公里,入海排放口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四是坚持系统治理,构建从山顶到海洋保护治理大格局。持续推进筼筜湖治理。投资19.9亿元进行五期大规模整治,将湖区周边210家工厂全部关停或搬迁入园,推进30余条排洪沟全面截污,清淤560万立方米,种植红树林,引来白鹭鸟。护坡筑岸14公里,修筑环湖林荫步道27公里。接续推进湾区综合治理。提出湾区综合整治理念,投入1056亿元开展湾区综合整治,开展退垦还海、岸线修复等工作。开展全域生态修复。构建“一屏一湾十廊”生态安全格局和“一岛一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实施“青山、绿水、碧廊”等工程,对裸露山体、森林、海岛进行生态修复,打造十大山海通廊。提升海洋生态保护水平。实施观音山、鼓浪屿等165万平方米沙滩修复工程,建立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五是坚持协同治理,服务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主动融入全省协作。牵头建立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联治机制,与相关地市实施九龙江流域上游综合治理工程。强化两岸联动。联合金门开展增殖放流活动,探索两岸海上协同执法,推动形成厦漳泉金协作的“大厦门湾”治理新格局。推动国际合作。连续18年举办厦门国际海洋周,吸引多个国家、地区以及重要国际组织参加;2020年,与自然资源部共建厦门市海洋国际合作中心;2022年,“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被联合国纳入行动大科学计划。国内外成效显著。2019年,以筼筜湖综合治理工程为主要代表的厦门市海岸带综合管理理念和工作经验,被东亚海域环境管理区域项目授予“PEMSEA领导力奖”;2021年,筼筜湖生态修复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会议生态文明缔约方大会上被列为典型案例;2024年,在自然资源部召开的“学习运用‘厦门实践’经验推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现场交流会”上,将筼筜湖综合治理誉为“厦门实践”的样板开端。 龙岩市永定区自然资源局 探索矿区产业转型和绿色发展新路 龙岩永定区位于我国双重规划中“三区四带”重要地带,是著名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核心区。作为我省重点矿区、全国重点产煤区,永定曾因矿而兴,但随着经济转型与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提高,大量煤矿逐渐关停,生态后遗症日渐凸显。近年来,永定区聚焦点多、面广、分布散乱的问题,探索矿区产业转型和绿色发展新路径。2022年6月,永定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被列入全国首批生态修复示范工程,获得中央财政补助资金3亿元。 一是规划引领,谋篇布局。积极作为聚合力,区自然资源局组建工作领导小组,开展废弃矿山摸底调查,编制全域废弃矿山生态修复规划、废弃煤矸石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加快全域废弃矿山摸底与系统规划。抓牢关键稳推动,在省、市财政及自然资源部门精心指导下,建立市、区、镇三级联动、齐抓共管工作机制,市、区及6个产煤乡镇成立工作组,抽调自然资源、财政等部门人员集中办公,并邀请专家指导,积极向上争取资金。 二是科学治理,创新攻坚。项目以问题为导向,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科学治理、系统治理”的原则,划分4个生态修复单元。合理规划修复方向,结合53个点位情况,统筹布局5大工程措施,促进矿业型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全力打造南方传统小煤窑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示范区。因地制宜找准方向,各产煤乡镇因地制宜探索矿区转型之路,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南方小煤窑废弃矿山修复提供了一条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其中,高陂镇为提高项目科学治理方式,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方式,创建菌草煤矿山生态修复试点示范基地,探索“以草代牧、以草代木”的可持续发展产业,和探索菌草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技术;龙潭镇以建设蝴蝶兰小镇为契机,利用废弃矿山发展蝴蝶兰种植等绿色产业。 三是合力治理,树立示范。靠前指挥抓落实,区自然资源局主动作为,联合乡镇充分发挥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和监管作用,确保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和顺利推进。三级联创强指导,将党建与项目建设紧密结合,利用省、市、区党建三级联创活动契机,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项目建设取得实效。齐心协力出实效,设计、施工、监理三方单位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加强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确保项目高质量、高效率完成。目前,项目已完成总体绩效目标的80%以上,计划今年11月全面组织验收。 |